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工程

发布时间:2019-09-11 09:59:37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刘艳琼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核弹,导弹,卫星,中国科学院,技术

在卫星方面的贡献

据统计,中科院承担有关卫星研究试制项目的研究所、工厂约有 60 个。自 1968 年 1月起,卫星研制的主持工作以及主要承担卫星研制的中科院 651 设计院、701 工程处、卫星总装厂以及位于陕西在建的卫星装配分厂、西南电子学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一部分等划拨给国防部门,成为国防部门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和跟踪观测台站网的重要基础。

卫星本体和技术抓总

1958 年,中科院成立了“581 组”和 3 个设计院,在京西宾馆开展工作,并在北京北郊安装了高空模拟实验设备。“581 组”几乎每周都要召开 1—2 次会议,讨论解决一系列问题。1959 年,中共中央决定暂停卫星研制工作后,中科院集中力量研究试制运载火箭、各种高空气象探测仪器、地面接收系统,并在安徽建立了探空火箭试验场。

1965 年 9月,中科院组织召开第一颗卫星方案论证会。大会自 10 月 20 日开始,历时 42 天。参加会议的有七机部、四机部、海军、陆军、空军、炮兵、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国家科委、总参部、通信兵部、邮电部、发射基地等相关单位的 120 余人。会议论证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技术方案、进度计划和条件保证,以及分工协作和技术管理办法。中科院提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方案、卫星本体方案设计提纲和地面系统方案。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承担了卫星仪器舱底座和卫星用密封圈的研制任务。仪器舱底座结构形状复杂,制造困难。化学研究所采用当时国际先进的复合材料制成的底座,承受了卫星的主要载荷,并经受超重、噪声、空间辐照等严酷考验。该所研制的密封圈,用于卫星,经地面检漏、飞行试验,实际性能远远优于设计指标。

1965 年,中科院有机所和硅酸盐研究所分别开始研制有机温控涂层和无机温控涂层,为“东方红一号”卫星采用自然平衡的被动式温度控制方案作出了贡献。有机所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出了高辐射有机温控涂层,涂于卫星壳体的内表面,起绝热作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方案,是国际公认的技术难题,但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采用该方案,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出了用于卫星外蒙皮的无机温控涂层。

1965 年,中科院对其科学仪器厂进行改建扩建,使之成为卫星总装厂。为满足卫星有关试验、加工任务,在一号厂房建立了温控涂层大面积镀金工艺、星体封头成型工艺、卫星蒙皮焊接工艺等试验室。1967 年 12 月,建成 3 000 平方米的卫星总装车间。至 1967 年底,全厂职工已达 1 230 名,其中科技人员 415 名、技术工人 630 名;另有机床设备 300 余台。科学仪器厂的改建扩建为中国第一颗卫星上天提供了重要保证。

1965 年,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承担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微波信标机研制任务。1966 年 2 月,信标机研制正式开始。该所应用了其研制的变容二极管和阶跃二极管,于 1965 年 7—8 月完成一台草样机,实现元器件全部国产化。1968 年底,试样机全面达到任务指标;1969 年 10月,通过验收并交付使用,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作出了贡献。

1966 年,中科院新疆物理研究所开始研制卫星温控用热敏电阻。该所成立了专门小组,围绕“651 任务”开展工作,完成的各型号热敏电阻在“东方红一号”卫星上使用时,性能优秀、稳定可靠。

地面观测系统

1966 年 2 月,陈芳允主持编写了《卫星地面观测系统方案及分工建议》的报告。1966 年 3 月 4 日,国防科委确定由中科院负责卫星地面观测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作。5 月 3 日,中科院 701 工程处组建,由陈芳允负责,承担卫星地面观测系统的总体设计、台站选址、勘探和建设、观测人员的培训,以及全国台站网的安装、调整和联系运行等。

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电离层研究室周炜在“和平一号”地球物理火箭探测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设备简单、造价便宜、研制生产周期短的多普勒测速系统方案。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数学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用 119 机进行了模拟计算,为多普勒测速仪独立测轨提供了确切可靠的依据。1966 年 2 月,确定采纳以多普勒测速仪为基础建立地面观测系统这一方案。该系统向世界准确发布了卫星轨道预报。这一方案体现了中低轨道卫星测轨系统的中国特色。

“文革”开始后,中科院卫星测控系统划归国防科委,国防科委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接管 701 工程处。1967 年,陈芳允从中科院调入国防科委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六部,参加卫星测控系统的方案论证和总体设计工作,制定了测控站的布局和建设的技术方案,组织革新了多种测控设备。1968 年,陈芳允和中科院合作研制成功以多普勒测速仪为主的我国第一代卫星测量系统。

结语

总得来说,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中科院承担的任务主要在 7 个方面:理论研究和机理分析验证;探索新技术途径与新方法;研制与整机配套的元件、部件和材料;研制仪器设备;现场协助解决技术问题;培养人才,输送人才;推广新技术、新方法。中科院在“两弹一星”工程中功不可没,是低调的幕后英雄。(作者:刘艳琼,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1  2  3  4  5  6  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