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星物理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9-07-22 11:41:31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戎昭金 崔峻 何飞 孔大力等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行星物理学,深空探测,学科发展,规划建议

建议

过去 50 年来,美国、欧盟、俄罗斯和日本在行星深空探测工程上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为后续行星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深空探测任务方面,也都纷纷走过了由“工程主导”探测任务(工程目标优先)到由“科学牵引”探测任务(科学目标优先)的发展路线。“科学目标牵引”的深空探测任务能带动更多科研人员参与到行星物理研究中来,而强大的行星科研团队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提出更多、更高质量的深空探测任务方案。这种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之间的良性互动循环在欧美强国早已实现,而这也将是我国未来深空探测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在我国“嫦娥工程”获得重大成功的先期基础上,我国后续深空探测任务也应逐渐过渡到由具体科学问题牵引而开展,而不再是简单地去“看一看,探一探”。对此,我们提出 5 点建议。

加快学科建设。在具备优异基础和优势资源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行星科学”一级学科,为国家培养急需的深空探测相关科研人才。

系统建立行星物理研究学术组织。以服务国家深空探测任务为目标,促进国际合作,并有序牵引学科在不同方向上的发展。

努力提升卫星平台和科学载荷研制的技术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行星探测仪器研制团队。

推进建设行星物理大型地面研究平台,如建立地面行星望远镜、行星物理模拟实验室等,为我国行星科学长期发展提供可持续研究平台。

鼓励和促进深空探测任务总体、仪器研制团队与行星物理科研团队相互融合交流,实现工程、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作者:戎昭金,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崔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山大学;何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孔大力,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张金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邹鸿,北京大学;李力刚,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尧中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魏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万卫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1  2  3  4  5  6  7  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