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发展自主可控和开放的科技产业

发布时间:2019-07-12 10:15:19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詹剑锋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应用科学技术体系,自主可控和开放产业,智能计算机

如何建立有竞争力的应用科学技术体系?

对于物理和数学等基础学科来说,开展重大理论研究摘取科学皇冠是毋庸置疑的目标。以计算机学科为代表的应用科学,如何建立有竞争力的应用科学技术体系?作者认为,殊途同归,最终的目标都是建立有竞争力的教育和科学技术研究体系。这需要我们改变应用科学评价体系,改变头重脚轻的学科布局,重视知识产权、建立公平竞争环境,并充分利用国际智力进行分工与合作。

改变应用科学评价体系

美国计算机学界建制派在学科评价方面的观点认为,计算机学科评价分 3 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对助理教授的评价以论文为主,强调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这些论文通常发表在本领域竞争最激烈的会议上。助理教授通常难以获得较多资源,不可能建立较大规模的团队,对他们的评价聚焦于新概念和原型系统是合理的,这些工作通常也需要大浪淘沙。而在第二个层次,则以对整个社区交付的独一无二的系统和工具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例如,俄亥俄大学计算机系的 D. K. Panda 教授,近 20 年都关注于如何实现高性能计算机编程工具 MPI。MPI 最新的功能通常由他的团队首先完成,Top 500 超级计算机排名上,不少机器直接使用他的工具,全球几千个单位下载他们的系统。Rice 大学的 John Mellor-Crummey 教授(ACM Fellow)近十几年来一直孜孜不倦的研发高性能计算的性能分析工具,被美国数量众多的国家实验室用于优化大规模的并行应用性能。这两位教授都是卓越的学术界代表,直接向国际社区交付具有独一无二价值的工具,所有的研究都围绕这些工作展开,而团队 1 年通常需要数百万美元经费的支持。在第三个层次,则更进一大步,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基础设施的核心贡献。像前文提到的 Unix、Linux、安卓、MIPS、RISC、ARM 正是这样的工作。

而我国目前应用科学的评价基本还停留在第一个层次,以 SCI 论文或者分档的会议论文数量及引用作为主要的评价工具。有抱负的研究人员不敢轻易放弃论文这个“紧箍咒”。例如,在作者参加的一个会议上,一个著名高校的助理教授分享了他在系统领域研究工作,大家觉得工作非常有价值,问他为什么不把这些工作贡献给 Linux 社区。他回答道,论文压力太大了,没有十几篇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A 类会议论文,不能评副教授。长此以往,我国学术界只能产出价值相对较低的论文和概念系统,难以向整个国际社区或者人类社会提供有独特价值的系统、工具和核心基础设施,难以为产业提供从源头或者主干开始的基础性技术创新。

<  1  2  3  4  5  6  7  8  9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