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发展自主可控和开放的科技产业

发布时间:2019-07-12 10:15:19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詹剑锋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应用科学技术体系,自主可控和开放产业,智能计算机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全球分工与合作是和平时期发展科技产业的标准模式。各个国家的产业,一方面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节省研究与开发成本,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相互开展竞争,力争成为产业链的上游,乃至规则的制定者,巩固和加强本国民用产业和国防工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优势。

一个科技产业通常会形成两到多个全球相互竞争的体系,例如大型民用航空工业包括波音和空客两个体系。不幸的是,由于知识产权壁垒森严和垂直分工的体系,信息技术产业没有发展出相互竞争的体系。目前,美国主导的体系是信息技术产业规则的绝对制定者。即使在和平时期,某些领先国家的决策者一旦认为产业或者整个经济遇到事实或者潜在威胁,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的原则就可能被放弃,贸易战一触即发,从而导致内部协作分工瓦解,弱势的一方可能被逐出体系,付出惨痛的代价。信息技术产业缺少竞争体系的局面加剧了这种风险。

为了应对这种风险,我国乃至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早已意识到发展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性。例如,我国互联网产业开展了多年的“去 IOE(IBM、Oracle、EMC)”运动,目标是以成本效益更高的 Intel x86 平台和开源软件取代以 IBM 小型机、Oracle 数据库和 EMC 高端存储所组成的 IT 技术架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简称“中科院计算所”)胡伟武研究员领导的龙芯团队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目标是用 MIPS 处理器架构(通过购买商业许可证获得)和 Linux 操作系统(开源和自由软件)取代 Windows-Intel 架构。德国柏林理工大学教授 Volker Markl 研发大数据流处理器系统 Flink,旨在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的 Spark 展开竞争。

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不同程度的自主可控系统也是部分建立在全球分工与合作基础之上。以“去IOE”运动为例,在软件方面借助了全球协作分工的开源软件运动,而 x86 是 Intel 的商业产品。显而易见,应对某些领先国家可能发起的科技战和贸易战,“去 IOE”运动无法做到真正的自主可控。另外一方面,美国主导了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可控”,同时充分利用全球分工与协作来节省研究与开发成本。由此可见发展科技产业,自主可控和开放合作并不矛盾。

对于科技产业,尤其是在知识产权壁垒森严和分工协作紧密的信息技术产业,只有从技术的源头或者主干开始创新,才能做到自主可控;相反,仅仅是全盘复制,或在枝干或旁枝末节处进行技术改进,不可能做到真正的自主可控。

1  2  3  4  5  6  7  8  9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