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科技强国的科技评价制度需要科技体制的结构性变革

发布时间:2019-06-24 13:38:44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李培楠 张苏雁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科技评价理论,科技评价异化,科技体制改革

探究科技评价异化的体制问题

科技评价与科技体制的关系

科研活动具有灵感瞬间性、需求导向性的特点,它的特殊性就在于,科研人员在灵感瞬间或需求导向下的创新性想法通过科技不断发展转化为知识产品。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在各个链条上不断提供和配置从事科研活动的经费、人员、设备,进而充分激活科研人员的创新性想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只是简单地罗列投入的人和物,无法激活创新性想法,更无法有效地产出知识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必要从宏观层面上构建为科学活动创新性想法和目标导向产生所需要的制度安排,包括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重点是如何围绕参与科研活动的人展开。那么,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评价就成为为“人”提供目标导向的最终呈现形式。

科技评价异化的突出表现

近年来,我国科技实力大幅提高是不争事实,但其发展质量还远不如美、俄、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是无可非议的现实。我国科技管理部门为了引导和扭转这一局面,提出了一系列科技评价改革的政策和举措。例如,早在 2003 年 5 月,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五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2014 年 5 月,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发布《追求卓越科学》的宣言。

然而,因科技管理涉及多个部门,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碎片化”问题依然突出,“政出多门”“政策空缺”并存,导致出台的政策始终难以落实,无法从根本上发挥导向作用,科技评价异化的表现加剧评价本源的功能逐渐丧失。具体包括:①重数量、轻质量。虽成果数量呈“爆炸式”增长态势,而成果质量鲜有“深井”。②重形式、轻实质。因过于注重外在因素,本末倒置,出现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等倾向。③重统一、轻分类。不顾各学科的特点,实行“大一统”“一刀切”的硬性考评指标。④重短期、轻长期。产生低水平重复、短平快的“快餐效应”。⑤重行政、轻学术。主体错位,以行政手段取代专家评定,学术共同体的科研评价功能缺位。⑥重人情、轻法治。评价人与被评价人的利益、利害关系混入人情“水分”。

<  1  2  3  4  5  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