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南方红壤丘陵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20 14:24:42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魏文学 谢小立 秦红灵等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南方红壤,水土流失,耕地退化,温室气体排放,农牧复合,可持续发展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广的土类之一,主要分布在北纬 25°—31° 的中亚热带广大低山丘陵地区,总面积达 5 690 万公顷。南方红壤丘陵区以长江中游洞庭湖流域为核心地带,横跨湘、鄂两省,地处湖南北部,长江中游南岸,西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纳荆江四口分流。洞庭湖流域集水面积 26.3 万平方公里;其中湖南省境内面积 20.4 万平方公里,湖北省境内 5.9 万平方公里,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以“鱼米之乡”著称。该区域年均温 14℃—18℃,最冷月均温 0℃—5.5℃,绝对最低气温 -10℃—-20℃,最热月均温 27℃—28℃,无霜期 210—270天,10℃ 以上活动积温达 4 500℃—5 000℃。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 1 000—1 500 mm,季节分配较均,但有“伏旱”。土壤主要是红壤、黄棕壤或黄褐土,平地大部为水稻土。红壤生物富集作用十分旺盛,自然植被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可达 70—80 g·kg-1;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土壤侵蚀严重,土壤肥力下降。黄棕壤有机质含量也比较高,但经过耕垦明显下降。该地区的红壤和黄棕壤一般质地黏重,透水性差,地表径流量大,若植被消失、土壤结构破坏,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制约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前身“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桃源实验站”,自 1989 年5 月 1 日更名为现名,以下简称“桃源站”),由原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于 1979 年 6 月成立,是中国科学院设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代表区域为亚热带江南红壤丘陵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类型区。桃源站的科学研究大致可分为 3 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20 世纪 80 年代,科研任务主要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基地县,探索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开展了探索基地县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科学技术研究、中间试验、新技术运用和推广及农业经济等课题研究。第二阶段为 20 世纪 90 年代,主要开展了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演替及其调控,以及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生态系统环境变化、区域农业的综合发展与生态建设、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综合观测研究。21 世纪初至今为第三阶段,科研任务主要是围绕亚热带农业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调控及发展模式等问题,重点开展区域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建立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的技术体系与优化模式,以及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要素进行动态监测与综合研究。通过长期研究,桃源站为南方红壤丘陵区农田生态系统耕地地力提升和水土流失治理,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

1  2  3  4  5  6  7  8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