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草牧业扶贫实践和模式探索
我国 268 个牧区半牧区县拥有草原面积 2.57 亿公顷,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 67%。利用牧区优势丰富的草地资源,通过发展生态草牧业,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改善生态环境,恢复草原的生态功能,从而带动草原旅游、休闲养生等第三产业,是实施产业扶贫的重要方向。全国通过发展生态草牧业产业扶贫,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和模式,如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临洮县、西藏贡嘎县等地的生态草牧业产业扶贫模式,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科学院的生态草牧业扶贫工作由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组织,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植物所”)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生物所”)、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以下简称“武汉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以及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等院内外科研单位,共同在贵州省水城县开展了“黑山羊草畜一体化科技扶贫项目”,实施 1 年以来取得了初步成效。此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牵头组织植物所、微生物所、武汉植物园等相关研究所,与云南省昭通市开展全方位的科技合作。植物所牵头赴昭通市永善县进行调研对接,初步了解了当地草地资源、畜牧业发展现状以及扶贫概况,拟在永善县打造草牧业全产业链中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撑。
贵州省水城县草牧业产业扶贫模式
水城县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腹地,地处西南喀斯特滇桂黔石漠化山区,属温凉湿润的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总面积 3 607.82 平方公里。水城县草山、草坡资源丰富,20 公顷以上的连片草场面积达 4 万公顷以上,零星草场面积约 1 万公顷左右,草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约 14%。水城县是贵州省 14 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贫困人口 31 901 户 107 018 人,未出列贫困村 110 个,其中深度贫困村 71 个。
水城县大部分乡镇冬春季节天然草地有 4—5 个月的枯草期,缺乏青饲料供应,牲畜食用营养价值低的农作物秸秆,会导致严重掉膘、出栏周期长、商品质量差等问题。开展冬闲田种草,可有效改善这一状况。目前水城县有冬闲田面积 4.4 万公顷,土地资源丰富,部分村镇通过种植一年生黑麦草,实现种草养畜收入达到传统种植收入的 12.5 倍。
为此,根据“为养而种、草畜配套、良性循环”的发展宗旨,依托中国科学院在生态草牧业科技示范领域的科研成果优势,由植物所牵头,联合微生物所等多家院内单位,先后多次到水城县猴场乡、陡箐镇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和特色畜种,植物所扶贫团队与水城县政府研究确定了开展人工种草进行黑山羊养殖的发展方向。为充分集成各方优势,项目联合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黑山羊高效养殖的科研团队,与水城县当地农业企业合作,采用“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的三位一体合作模式,依托基地示范、合作社推广、贫困户分散经营、企业统一回收、统一品牌化市场运作的发展思路。2018 年在水城县猴场乡格支村率先开展黑山羊草畜一体化养殖示范项目,以带动水城县域草牧业及黑山羊养殖产业的发展。该项目计划投资 2 亿元建成黑山羊草畜一体化全产业链项目,分为 3 期实施。计划项目达产后,将改良恢复当地 4 万多公顷草山草坡,提高草地生产力,实现年出栏 60 万只黑山羊,屠宰、精分割和精加工产能达 1.8 万吨,实现年产值 20 亿以上,利税 2 亿元以上,从而带动水城县上万人就业增收,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项目已初步运行 1 年,由格支村委牵头成立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担保并组织贫困户户均种植高产牧草 10 亩,并按统一的技术规程开展种母羊代养户均 30 只,由企业与合作社签订种母羊代养协议,并提供种公羊配种和一定的饲草料保障,年底由企业负责回收活羊。贫困户主要收入来源包括 4 个渠道:①土地流转租金,平均每亩租金 500 元;②种植牧草销售,以青贮玉米为例,按每公斤 0.3 元销售给企业;③种母羊代养回销,每只收益约 300—500 元;④企业和合作社务工,主要为人工收割牧草,按每公斤 0.1 元计算,每天可收入 100—150 元。初步计算 2018 年的扶贫成效,带动贫困户户均年收入最高的达到 4.34 万元,最低的也达到 2.75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