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亚湾站助力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2019-01-30 18:14:00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王友绍 孙翠慈 王玉图 宋星宇 孙丽华 孙富林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海洋生态系统,人类活动,长期定位监测研究,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在地方养殖业发展方面,在“海洋 863”项目“珍珠贝多倍体育种”等支持下,在国内最先开展了合浦珠母贝三倍体和四倍体育种研究(图 8a),培育出三倍体群体苗 4 000 万个,其中三倍体最高可达 70%;培育出四倍体群体 2 000 多个,其中四倍体占 1.7%。1998—2000 年在大鹏澳海滩放流中间培育的紫海胆人工苗合计约 11 万粒,放流 1 年后壳径达到 4 cm 左右,2 年后壳径达到 5 cm 左右。我们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华南东风螺(Babylonia lutosa)和方斑东风螺(B.arealata)的人工育苗研究,已培育出 2.2 万个华南东风螺稚贝,0.8万个方斑东风螺苗种投放市场。率先引进凡纳滨对虾(南美白对虾)到华南沿海(图 8b),建立了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创建了对虾集约化防病养殖模式及技术体系并在养殖生产中应用,创造社会经济效益 1 000 多亿元,养殖产量占全国对虾产量的 80%,占全世界产量的 40%,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养殖对虾生产国。“863”项目“军曹鱼人工繁殖及规模育苗技术研究”解决了国内军曹鱼生产性全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的关键技术,从而结束了苗种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军曹鱼规模化养殖技术与示范已覆盖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区,直接经济效益已超过 100 亿元(图 9)。依托台站先后选育出凡纳滨对虾“中科 1 号”和“正金阳 1 号”、马氏珠母贝新品“南科 1 号”、牡蛎“华南 1 号”等新品种(图 10),这些新品种推广应用将对我国海水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丰富了海洋生物资源学和生态学理论,提高了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技术的研究水平,推动了我国海洋生物高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

<   1   2   3   4   5   6   7   8   9   10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