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发推广环境友好型稳定性肥料,为实现肥料减施增效、降低面源污染风险作出了重要贡献
土肥一体化管理不仅通过土壤培肥措施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同时通过生物化学抑制剂的使用,使肥料养分释放特征更加适应作物对养分的需求规律。早在 1998 年,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张志明团队的创新性工作“新型肥料——长效碳酸氢铵的研制与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8 年“长效缓释肥料研制与应用”再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彰显了沈阳站在以抑制剂为核心的新型肥料的研发工作中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且近年来已有多项专利转让,经费 500 余万元(图 6)。由沈阳站与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等牵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稳定性肥料》(GB/T35113-2017)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并于 2018 年 7 月1日正式实施。
随着生物化学抑制剂引入农业,肥料氮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留存形态与时间均随之改变,从而显著影响肥料氮在土壤中的保存及后续供应过程,养分损失减少,利用率提高。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有利于提高铵态氮肥的固定和肥料氮素向有机氮库的转化,对氨挥发、硝化反硝化引起的 N2O 排放、NO3−的淋溶以及综合温室气体排放指数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显著降低农田面源污染风险。作为稳定性肥料产学研联盟的发起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及沈阳中科新型肥料有限公司以沈阳站为窗口,加强农化服务,将科研成果通过网络化示范,快速转化为广大农民的现实生产力。新型稳定性肥料、新型生物有机肥、作物专用肥料和生物碳基肥料等增效肥料在沈阳站的长期实验表明,在辽河平原地区开发和使用的改性肥料对肥料利用率的提高及增产增效贡献显著。和当地常规施肥水平(200—240 kg ha−1)相比,在肥料减施 20%—25% 条件下可获得相当产量,平均每亩增加收益 100—200 元(图 7)。在全国 20 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推广面积 3.7 亿亩,平均增产 11.3%,减少肥料施用 10%—20%,创造效益 150.1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