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科技人才政策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05-10 18:22:20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李晓轩 徐芳  |  责任编辑:马骅
关键词:本土人才,人才计划,新时代,常态化市场机制

政府人才计划问题分析

政府人才计划问题有两类

第一类问题直接针对本土人才。源于海外人才倾斜政策(如海外人才引进计划)的“利益冲突”。有倾斜就有“不平”——“招来女婿气走儿”“不出国不足以成才”等声音从未间断。发达国家如美、欧为人才竞争高地,科学文化积淀厚、薪酬待遇好,“人往高处走”,政府通过调节移民政策就可吸引所需人才。发展中国家如我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处于下风,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经过长时期封闭及人才断层,与国际科技前沿差距遥远,收入水平反差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出台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其“吸引力”必定超过本土人才的待遇水平,从而引起本土人才一定的失落感在所难免。但是,对海外人才引进计划,本土人才绝大多数在认识上是能够理解和支持的。

第二类问题涉及科技人才队伍整体。因“打补丁”而出台的国内各类政府人才计划产生的负面效应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虽然政府人才计划(国内)在对人才的识别、人才积极性发挥、人才市场形成以及增加对人才的重视和投入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负面效应越来越突显,导致人才价值导向错位。评价中的“帽子导向”导致人才标准单一,用人单位难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人才制度与政策;多元化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被堵塞,对从事成果转化、工程技术研发、支撑服务等人员积极性影响尤为严重。高校争抢“帽子”人才成风,加剧人才无序流动,学科和区域间人才差距被进一步拉大,人才收入差距放大与创新贡献不成比例。在上上下下热情高涨的“帽子”导向下,形成各种攀比——人才比谁的“帽子”大,高校比谁的“帽子”多,管理部门比谁的“帽子”值钱,人才“帽子”评审中公关盛行,侵蚀了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科研人员难以淡泊名利、安心致研,学术生态被破坏。

本质上,产生第二类问题原因在于政府人才计划(国内)作为一种政策工具使用不当。这一政策工具的使用是有条件的,包括政府名义的必要性,以及限制规模和时长的规范性,要避免对学术生态造成不良影响。目前,我国许多政府人才计划实则为“锦上添花”,并非一定要由政府设立;二是持续时间长,“有生无死”——“杰青”“长江”自1994 年开始到现在已经 20 多年,“千人”自 2008 年到现在也已 10 年;三是获得人才计划的人数众多,各类人才“标签”满天飞。另外,政府抓“人才计划”等微观管理过多,也导致在抓环境和机制建设等方面重视不足,没有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的“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

<  1  2  3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