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春”到人间草木知

发布时间:2018-05-10 19:04:36  |  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  |  作者:编辑部  |  责任编辑:马骅
关键词:全国科学大会,中国科学家,杨乐

杨乐,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全国科学大会后首批走出国门并载誉归来的中国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恢复活动与建设后,增补的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并曾长期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理事长等职务。回顾人生发展轨迹,杨乐先生认为“科学的春天”对自己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源于兴趣,受教名师,数学领域崭露头角

初中二年级时,学校开设的代数课和平面几何课,逐渐让杨乐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 岁时,他考上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20 世纪 60 年代初,杨乐本科毕业后考入中科院数学所继续攻读研究生,并有幸成为数学大师熊庆来教授的关门弟子、华罗庚的同门师弟。在熊先生的指导下,读研的头 3 个月,杨乐就完成论文《亚纯函数及函数组合的重值》,后发表于《数学学报》。

1964 年,25 岁的杨乐开始与张广厚合作研究全纯与亚纯函数族,并获得了很好的成果,用法语写成的学术论文于次年发表在《中国科学》期刊上。这项研究成果,恰好解决了英国著名数学家海曼于同年一次国际数学会议中提出的《函数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中的一个,并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重视。“但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我国与国际科技交流渠道的匮乏,我们到很多年以后才知道海曼所提的问题。”

启航遇阻,领导关怀,逆境仍出硕果

数学家哈代说,数学是一种更适合年轻人的游戏,数学家成名都在年少时。但是,正当年轻的杨乐完成研究生论文,即将毕业的时候,“文革”开始了,中科院数学所的研究工作完全中断,他也不能幸免。此后,长达四五年的时间里,杨乐没有机会再碰数学书本。“在我们被迫与科技书刊、文献隔绝期间,国际上相应的研究工作却在迅速发展。美国、英国、苏联、德国等,原有的资深专家与一批青年学者的优秀成果竞相涌现。”中国科技发展被迫中断了十年,这对于杨乐自身,对于中国数学界,乃至于世界数学的发展,都是一大憾事。

幸运的是,1971 年底,文化禁锢有所松动,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中科院的工作,并肯定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此后,杨乐逐渐恢复研究工作,并可以到图书馆查阅文献,从而告别了只能在脑海里“走走神”,抽象地思考一些数学问题的窘境。

有了发育的土壤,杨乐很快就做出了重要成果——他与张广厚合作,首次发现函数值分布论中的两个主要概念“亏值”和“奇异方向”之间的具体联系,国际数学界亦为之瞩目,后来他们的这一研究成果被命名为“杨—张定理”或“杨—张不等式”。

尽管得到了周总理的亲自关心与过问,但“四人帮”仍然时时干扰与破坏,不让“穿新鞋走老路”,这使得认真工作的科研人员受到了新的冲击与批斗。当被问及为何能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做出世界级的科研成果时,杨乐动情地说:“我从小学到中学(江苏省南通中学)再到大学(北京大学),一直是在当时国内最好的学校学习;然后又能到中科院数学所做研究生,国家在自己身上花费了很大的力气,然而研究生一结束就发生‘文革’了,好像没有任何用武之地了;所以一旦有机会,我们就必须倾尽全力去做工作。”

1  2  3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