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从综合治理到生态调控

发布时间:2018-03-05 11:43:11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史志华 王玲 等  |  责任编辑:王虔
关键词: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

中国土壤侵蚀治理演变

我国土壤侵蚀治理通过借鉴国外相关研究并结合自身情况,不断发展和创新治理理念与技术模式。经历了单一治理、综合整治、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治理理念的转变,这些观念的转变使治理的关注焦点发生了系列变化。从关注生产和经济到重视生态系统效益,从治理为主到预防为主,从强调现状治理到关注可持续发展,从生态治理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转变也促使治理措施经历了从坡面土壤侵蚀治理到小流域综合治理,再到区域生态经济协同发展与优化布局。从强调单一技术到综合技术集成,从植被覆盖率增加向结构改善和功能提升,从流域治理到生态景观优化配置,并注重资源—经济—社会的空间分异及其功能分区。我国土壤侵蚀治理的发展历程与关键措施概括如下(图 1):

图 1 中国土壤侵蚀治理演变历程

 

(1)坡面治理(20 世纪 20 年代—80 年代)。坡面是土壤侵蚀发生的基本单元。坡面土壤水蚀阻控技术可归结为土壤流失方程中土壤可蚀性、坡长、坡度、降雨侵蚀力、植被与作物管理、水土保持措施等因子的调整。形成了由旱作保墒、少耕免耕、等高耕作、垄作轮作、间作套作、砾石覆盖、秸秆还田等技术组成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体系;由梯田修筑、梯壁整治、地埂利用、地力恢复等技术构成的坡耕地综合整治技术体系;由拦水沟埂等坡面雨水集蓄、山坡截流沟等坡面径流排引、坡面水系优化布局等技术集成的坡面径流调控技术体系;由植被覆盖、作物残差覆盖、生物结皮与耕作措施等相结合的土壤风蚀防治体系。

(2)流域综合治理(20 世纪 80 年代—21 世纪初)。流域作为水循环相对独立的自然单元,是土壤侵蚀防控的基本单元。这一阶段,土壤侵蚀治理的核心可归纳为对流域侵蚀—输移—产沙过程中关键环节的阻控。针对我国侵蚀最严重的黄土高原,朱显谟院士提出了28字治理方略:“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在流域尺度上,土壤侵蚀治理形成了由集雨抗旱造林、坡-沟系统植被对位配置、立陡边坡植被绿化、退化植被封禁修复等技术构成的植被恢复与构建技术体系;由农林复合经营、草-畜-沼-果经营、粮-饲兼用作物培育与种植等技术构成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由沟头防护、沟道护岸、谷坊以及以拦蓄调节泥沙和建设基本农田为目的的各类淤地坝等技术构成的治理工程技术体系。针对土壤侵蚀过程及径流泥沙携带的污染物质的迁移,形成了由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构建、小型水利径流调控技术、湿地水质生物净化、农村社区废弃物处置与利用、农村环境整治与山水林田路立体绿化技术在内的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土壤风蚀阻控发展了以修建防风林、退耕还草、水利设施配套等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建立了一批不同土壤侵蚀类型区的综合治理试点小流域。

(3)区域协调管理(21世纪初至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土壤侵蚀治理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协调。国家全面加大对生态治理与保护的投入,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风沙防护林建设、生态移民、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及坡耕地治理工程等一大批区域生态建设项目,不断扩大土壤侵蚀区治理的范围与规模。这些项目实施中强调水土流失防治与民生改善、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形成了地表径流调控、土壤肥力提升、植被可持续恢复、水土资源协调和景观结构优化为一体的治理技术体系,发展区域特色生态产业,形成兼顾生态功能提升与民生改善的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与管理体系,保障了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   1   2   3   4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