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从综合治理到生态调控

发布时间:2018-03-05 11:43:11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史志华 王玲 等  |  责任编辑:王虔
关键词: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

中国土壤侵蚀研究特色与治理演变

中国土壤侵蚀研究特色及治理成效

我国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 1/5,其中坡度大于 15° 的占 46%;陡坡地大量开垦以及高强度人类活动,把流域变成了由不同斑块镶嵌的破碎景观。因此,在坡面尺度上重点开展陡坡侵蚀过程机理研究,探讨泥沙分选搬运机制,高含沙量水流的水动力学特性,以及特殊的浅沟侵蚀机理等问题;在流域尺度上重点研究了异质景观流域侵蚀产沙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以及景观单元间水沙汇集与输移过程规律。在丰富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构建陡坡侵蚀机理方程和适用于复杂景观流域的泥沙输移比模型。同时,我国复杂侵蚀环境决定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多样性。因此,在耕作、生物、工程等措施的防蚀机理和适宜性研究基础上,凝练出了东北黑土区、西北黄土区、西南紫色土区等水蚀区的土壤侵蚀综合治理范式。与世界研究水平相比,我国在土壤侵蚀分类和分区、流域泥沙来源界定、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已并跑或领跑世界先进水平;在土壤侵蚀过程与机制、侵蚀预报模型、土壤侵蚀环境效应评价、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仍有一定差距。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累计治理土壤侵蚀面积 101.6万平方公里,已有的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保持土壤 15 亿吨,增加蓄水能力 250 多亿立方米,增加粮食 180 亿公斤。我国 1986、1996、2002 和 2010 年先后开展了四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普查,土壤水蚀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土壤风蚀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到 2010 年水蚀和风蚀面积均大幅减少。1986—2010 年全国土壤侵蚀面积下降了约 1/5,由 367 万平方公里下降至 295 万平方公里,这与我国开展的大规模生态治理工程密切相关。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使 1.5 亿群众直接受益,解决了 2 000 多万山区群众的生计问题。同时,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包括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及 7 个流域中心站、29 个省级总站和 151 个分站,可实时监测全国、大流域和省区的水土保持动态。我国土壤侵蚀治理成效显著,整体好转,但仍伴随局部恶化的现象存在,土壤侵蚀防治依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  1  2  3  4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