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安新区作为创新高地的战略定位
在科学、技术、产业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下,科技创新呈现出多种模式。既有基础研究的直接工程化和产业化,也有技术汇聚融合的集成创新,还有工程技术引领的工艺创新,更有科学、技术、工程与产业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的链式创新。因此科技创新的复杂性使得创新难度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资源的组织和调配能力要求更高。基于国家战略目标的重大创新,也需要充分调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组织的深度合作和开放创新。
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战略转型是关键。科技创新战略必须从跟随到引领,从引进集成上升到自主原创,中国的科技创新必须立足战略转型,立足核心能力的完整建立,立足核心技术的充分占有。从自主研发到自主创新,从自主创新到自主可控,中国科技创新的主题词是引领。“百年科技创新强国梦”是指导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科技、经济工作以及社会发展的最核心战略。
因此,雄安新区的创新发展应体现综合集成和引领原创的两大特点。
应具备集成创新能力。能够集成科技与创新资源,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我国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地方、行业创新基地发展和全社会科技创新。
应具有重大原始创新能力。能够发现、提出和承担国家战略性的重大科技创新任务,逐步形成引领世界的科技创新能力。突破型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北京、天津拥有较强的科研综合实力,雄安新区如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就事关京津冀区域经济未来走向的先导性技术、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等重大基础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力求取得突破,应能很快奠定其在全国乃至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
促进雄安新区作为创新高地的关键措施
在雄安新区引进和建设一批综合型、引领型一体的创新型大学、重点科研院所和若干具有世界影响的创新型企业。为实现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保障。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才能够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
凝聚高水平科技队伍、培育创新人才。为进一步调动优势科技资源,汇聚、激励、培育优秀创新人才,稳定一批高水平的从事基础研究、技术集成与重大工程综合性创新的国家级科研队伍,形成世界级的科技与创新人才群体,这是建设高端创新高地的关键所在。
提供充裕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资金。建立雄安新区科技创新的中央财政投入渠道,以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公益性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安排,支持雄安新区的科技创新活动。在保障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发挥多方积极性,进一步吸收社会资金参与雄安新区科技创新,特别是大型产业基金的引入,形成国家与地方、企业联合共建机制。探索稳定支持与项目支持相结合、中央支持与地方支持相结合、财政资金投入与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相结合的多种支持方式和渠道。
形成以绿色宜居、智慧互动、人文和谐为特征的城市建设格局。雄安新区应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秉持开放互动的城市建设理念,不断建设基于高度信息化的智慧城市社区。雄安新区有丰厚的中医药基础,以此弘扬出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产出具有中国智慧的科技创新成果,也具有重要影响。
雄安新区作为创新高地的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相辅相成。深圳、浦东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雄安新区应作为中国社会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区,重点面向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制度创新。
产权与人才制度的创新。进一步突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特征,突出土地、资金、人才等的共有性。在住房等方面进行“共同享有”的试验,显著地降低创新创业成本。与此同时,在人才方面,既要加快组织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集聚全国优秀人才,吸纳国际人才,又要关注人才共享的制度试验。
深化科技体制的重大改革。要改变目前科研项目申报、收益个人化、短期化为主的弊端,逐步加大科技项目的公益性、社会性导向,开展更多的“公共创新”。在知识产权制度方面,要试验公共性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向公众免费开放获取的制度,使得相关的科技成果能快速转移到相关的机构,这对于提升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创新具有重大价值。(作者:陈劲 清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