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建设水安全保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发布时间:2017-12-15 10:08:04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夏军 张永勇  |  责任编辑:马骅
关键词:水资源,水安全,可持续发展,雄安新区

相关政策建议

实施水资源综合管理,实现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的转变,保障雄安新区的水安全

雄安新区地处缺水地区,气候变化、城市开发以及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将从供水、需水两个方面威胁这一地区的水安全。因此,建议实施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实现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的转变,以控制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为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合理持续推进新区不同阶段的发展规模和承载人口。

同时,增强政府水资源管理职能和能力建设,制定和完善水资源相关的法律条例,提高科研和教育的资金投入,促进水资源相关研究和管理的科技革新;提高公众参与度和全民节水意识等,有效减轻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不确定性因素对水资源系统的扰动,降低水安全风险。

开源节流,科学调配水资源,保障雄安新区的供水安全

建议在新区建设的新形势下,重新编制水资源规划和配置方案,准确核算不同气候条件下外调水、上游水库蓄水等动态变化。紧密结合产业布局和城市规划等,合理配置外来水源,并在新区范围内全面推广节水措施,压缩农业种植规模,调整种植结构,并推广管灌和喷灌、渠系改造等工程,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效率和渠系水利用效率。促进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淘汰高耗水、重污染产能,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万元 GDP 用水量,推广实施城市居民生活节水措施等。

在保障保定和雄安新区供水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配置白洋淀生态环境修复、回补地下水等各个分支的用水总量,严格控制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最终实现外调水、本地水、地下水、再生水回用等不同水源的科学配置和联合调度,保障雄安新区的供水安全,改善淀区水环境,提高其应对流域气候变化的能力。

严格实施纳污红线管理,控制点源和面源排放,保障雄安新区的水质安全

尽管目前白洋淀水资源、生态环境质量均优于北京,但水污染问题依然严峻,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超过上限。另外,新区建成后新增的生产生活污水将进一步加剧区域水环境恶化。因此,雄安新区的水质安全保障应将白洋淀水环境改善作为前期新区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

建议实施最严格的水功能区纳污红线管理,加强淀区周边工厂和生活污水的截流和处理,实施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工艺升级改造以及生物滞留措施等,使最终排放入淀的水质达到地表水Ⅴ类及以上。

建议取缔淀区水产养殖和整体搬迁淀区内零散居民村落上岸,加强农村生产生活“三废”的集中处理。

切实保护好上游水源涵养地,通过种植结构调整、生态修复和固废管理,削减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和水土流失,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建议采用城市低影响开发设计理念,推进具有海绵功能的绿色新城建设,减轻城市建设对白洋淀水环境的影响。

建议制定合理的白洋淀旅游规划,明确白洋淀旅游的发展方向,加强绿色旅游配套设施的投入,降低旅游产业对淀区水环境的影响。

加强全流域生态修复和白洋淀生态补水,保障雄安新区白洋淀水生态安全

白洋淀多次干涸对水生生态系统已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为保障白洋淀水生态安全,打造优美生态环境的雄安新城,建议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做以下规划。

制定白洋淀全流域的水生态保护规划和修复方案,划分不同区域的水生态功能。

筛选水系和白洋淀区的指示性生物物种,确定维系物种生存以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适宜环境流量过程和生态水位。

科学制定上游水利工程的生态调度方案、常年保持河道生态基流方案、白洋淀不同来水条件下生态补水方案等。

加强生物栖息地的修复与保护,通过治污和人工修复等手段,营造水生生物适宜的生存、繁殖和生长环境;而对于数量减少显著的物种,通过人工增殖放流等手段,恢复或增加其种群数量,降低优势物种种群,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生态系统群落结构。

尽量减轻雄安新区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对水域的挤占和对水生态系统的扰动,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设立保护区,合理规划城市用地,促进城市河湖水系连通,最终达到“水城共融”的目的。(作者:夏军 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水安全研究所;张永勇 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1  2  3  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