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与泛第三极地区演化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7 09:21:29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陈发虎 安成邦等  |  责任编辑:马骅
关键词:泛第三极地区,人类活动,东西方文化交流,环境变化,丝绸之路

 新石器时代至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约 10 000 BP(“BP”为“距今年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欧亚大陆的东西两侧出现了两个世界最早的驯化中心[11,12]。小麦、大麦和家畜牛、羊驯化于西亚的肥沃新月形地带,而水稻和粟(谷子)黍(糜子)则分别驯化于中国的长江和黄河流域。农业起源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技术革新之一,促使人类从狩猎采集和迁徙向农业生产和定居的方式转变。其结果是人类生育周期的缩短和存活率的上升,并依靠农作物种植和家畜饲养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农业革命促使驯化中心的人口快速增长,并向周边地区扩张,同时推动技术的扩散和文化的传播,对欧亚大陆的新石器—青铜文化的整体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石器—青铜时代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流的重要体现之一,是农业技术元素(农作物、家畜)的跨大陆传播,这个过程也被称为史前食物全球化。由于农作物和家畜遗存可以用 C14测年,通过总结对比欧亚大陆史前遗址植物考古和农作物遗存直接测年结果,可以梳理新石器—青铜时代跨大陆文化交流的历史。根据目前的结果,可以将史前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流分为 3 个主要阶段:(1)10 500 BP—4 500 BP,东亚起源农作物(粟黍)和西亚起源农作物(小麦、大麦)交汇前的传播与扩散,未出现明确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信号;(2)4 500 BP—3 500 BP,在中亚东部的哈萨克斯坦和中国西北地区最早出现东西方作物的交汇(图 2),是跨大陆东西方交流的初级阶段;(3)3 500 BP—2 200 BP,东西方作物混合利用的范围已扩散至欧亚大陆东西两端,是跨大陆文化交流的强化阶段,为历史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重要基础。

除农业元素外,欧亚大陆史前时代的东西文化交流还留下了多方面印记,包括具有东方文化特征的彩陶和西方文化特征的青铜器、权杖头、珠料装饰(青金石、绿松石等)、土坯建筑技术等,因此史前时代的东西方交流路线还被称为“彩陶之路”“玉石之路”等。农业和游牧经济的兴起和扩散还推动了人群的大规模迁徙和扩散,对当今世界的民族和基因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时期欧亚草原游牧经济的兴起和强化,很可能是推动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人群扩散的重要因素。

欧亚大陆史前时代晚期跨大陆的文化互动,促成了公元前 2 世纪古丝绸之路的形成,并成为历史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最主要的陆路通道(图 2),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术界一般将公元前 138 年张骞出使西域视作是丝绸之路开辟的标志,其将东亚和中亚联系在了一起。在此之前,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 356—公元前 323 年)建立的帝国已经覆盖了丝绸之路西端的大片土地。在张骞出使西域后,横跨欧亚大陆的交流网络得以贯通,将中国和中亚、西亚与欧洲各国的发展联系在了一起。

1  2  3  4  5  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