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与泛第三极地区演化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7 09:21:29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陈发虎 安成邦等  |  责任编辑:马骅
关键词:泛第三极地区,人类活动,东西方文化交流,环境变化,丝绸之路

泛第三极地区的人类活动

 旧石器时代

泛第三极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悠久,是除非洲以外欧亚大陆最早出现人类活动的地区,并且是早期人类扩散与交流的重要区域(图 1)。格鲁吉亚的 Dmanisi 遗址出土了距今1.9 Ma(“Ma”为“百万年”)的人骨化石,是直立人走出非洲的最早证据。印尼的爪哇人,是直立人到达东南亚的最早记录。塔吉克斯坦的 Kuldara 遗址是早期人类在中亚地区留下的最早足迹。中国北方泥河湾盆地的马圈沟、小长梁、东谷坨遗址,秦岭北侧的蓝田人(公王岭)遗址,中国南方的元谋人遗址,是东亚早期人类活动的最早代表。由此可见,早期人类走出非洲之后在欧亚大陆东侧快速扩散,在辽阔的欧亚大陆,人群交流始终存在,并未因为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和干旱的中亚沙漠区而相互隔绝。因此,泛第三极地区不仅是早期人类生活的家园,也是早期人群扩散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晚更新世,生理上的现代智人最先在非洲东部出现,距今 10 万年左右开始向欧亚大陆扩散,距今 6 万年前后到达澳洲大陆,晚更新世晚期现代智人到达美洲大陆,并于更新世末期登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南美洲脊梁”安第斯山。晚更新世,泛第三极及其周边地区人类活动强度增加,遗址数量增多,但呈现出人群复杂、文化多样的特点。相较于欧洲,东亚地区人类化石地点较少,考古遗址数量较多,在人类演化和扩散方面争议较多。已知阿尔泰山地区同时存在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而中国境内则有可能是尼安德特人的许家窑人,带有强烈本地连续演化特征的许昌人,存在较大争议的广西智人洞和湖南道县现代人,以及有形态和基因支持的田园洞现代人等,显示晚更新世该区域同期并存多个区域性人群。此外,从石器文化角度来看,晚更新世阿尔泰和蒙古地区以莫斯特和石叶技术为主,而中国北方则以传统的小石片石器工业为主,但在少数遗址,例如宁夏水洞沟、呼玛十八站、新疆通天洞等,也出现了西方的勒瓦娄哇、莫斯特和石叶技术因素。该区域晚更新世人群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其成为现代智人起源和扩散研究的主要争议地区。目前的发现,使经典的非洲起源说受到挑战,一些西方学者因此推测现代智人走出非洲时间可能更早。然而,也有可能,亚洲的直立人在晚更新世早期演化成现代智人,于寒冷的冰期向南迁移,并沿冰期时可能曾是开阔森林环境的现代南亚茂密雨林向西迁移,扩散到非洲,然后再次走出非洲。另一方面,已经进化到较为发达的、具有智人特征的亚洲直立人向西扩散到欧洲演化成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只有这种“先出亚洲,再出非洲”模型,才能更好地解释为何现代智人出非洲后,能够与尼安德特人、亚洲本地人融合发展。当然,这一假说尚需要更多的考古和遗传学证据,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但无论是原始智人出亚洲说或者现代智人出非洲扩散到欧亚大陆和澳大利亚,都会面对泛第三极环境及其变化带来的影响。

泛第三极地区,特别是青藏高原,在人类对高海拔环境适应研究中意义重大。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气稀薄,寒冷干燥,动植物资源相对单调,从而对人类生存造成生理和生计两方面的挑战。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过程中,必须完成对高海拔环境的自身生理适应和技术适应。已有研究显示,史前人类最早于距今 1.5 万年到达青藏高原东北部,主要遗址集中在青海湖盆地。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出现的时间可能相对较晚,目前已报道存在地层的邱桑遗址的年龄还存在较大争论。在全新世中晚期农牧业到达青藏高原之前,古人类在高原上以季节性狩猎采集为生,并存在长距离大范围迁徙。但是,也有研究显示史前人类在到达青藏高原的时间可以早至末次盛冰期之前,主要得到基因研究的支持,而相关的考古遗址均由于缺乏可靠测年而受到质疑。在青藏高原开展更系统的考古调查和相关研究工作是进一步了解青藏高原古人类活动历史的关键。

1  2  3  4  5  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