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泛第三极资源环境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发布时间:2017-10-07 09:12:39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姚檀栋 陈发虎等  |  责任编辑:马骅
关键词:青藏高原,第三极,泛第三极,“一带一路”倡议


青藏高原研究是我国国家战略层面的科技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藏高原研究一直是我国国家战略层面的科技任务。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将青藏高原研究作为重要内容。此后,在《1963—1972 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执行期间,尽管受到文革的影响,青藏高原研究仍然取得了重要进展。1971 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提出“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中科院作为当时国家科技计划的主管部门,组织院内外专家制订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 1973—1980 年综合科学考察规划》,并组建了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这拉开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序幕[18]。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中心任务是阐明高原地质发展的历史及隆升的原因,分析高原隆起后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其利用改造的方向和途径。综合科考还组织了冰川、冻土、河流、湖泊、森林、草原、土壤、土地利用、鸟类、鱼类、哺乳类、两栖类、昆虫、农业、地球物理、地质构造、古生物、地热、盐湖等不同专业领域的 2 000 多名科研人员投入到研究中。

为促进青藏高原研究的国际交流合作,1980 年在北京召开了首次“青藏高原国际科学讨论会”,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出席会议的中外科学家。国家对青藏高原研究的高度重视极大地鼓舞了科技人员献身青藏高原事业、勇攀科学高峰、为国争光的积极性。随后于 1981—1992 年,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又相继开展了横断山区、南迦巴瓦、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可可西里等科学考察研究,全面完成了面积达 250 万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产出了 87 部专著和 5 本论文集,初步探讨了有关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资源环境等理论问题,为青藏高原经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成果先后获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陈嘉庚地球科学奖;刘东生院士、吴征镒院士等先后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参加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队员中产生了 20 多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

<  1  2  3  4  5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