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马特教父”罗福兴:留起寸头,回归主流

发布时间:2017-08-18 14:27:27  |  来源:新京报  |  作者:刘珍妮  |  责任编辑:刘梦雅
关键词:罗福兴,杀马特,头发,QQ

最多的时候,罗福兴管理着几十个群,“每个群有1000多人。”

“最巅峰时,‘李毅吧’里有800万人,我们死命地贴,生怕有人不知道,后来爆了吧。”“爆吧”这个后来在大众中被人熟知的流行词汇,在罗福兴看来是他们玩剩下的。

关注确实来了,但“杀马特”并没有像“Smart”一样给人留下聪明、时尚的印象,“脑残”、“傻×”是他们发帖后的大多数留言,甚至成了后来形容“杀马特”群体的代名词。

骂声之下,罗福兴算是火了一把。那时的他不在意,连偶尔回家的父亲看见他都骂他“鬼模鬼样不学好”,“心里反而更开心,他总算是看了我一眼了。”

90后女孩叶乐希体会过那时杀马特家族的巅峰状态,成员们把网络上的关注引向了线下,“有一个人招呼出来玩,同在一个市、一个县的成员都会立马响应。”一群头发粉红、翠绿的男男女女,穿着带亮片的衣服招摇过市,“大家走在一起,别人说啥也不怕。”

罗福兴把这叫做“抱团取暖”,在网络上与相似背景的成员聚在一起。“号令天下”的感觉让他第一次知道一个词,叫存在。

他用文身彰显存在。罗福兴的身上,很多文身都是他的名字,其中“我”这个字是最多的,有三个。现在琢磨起来,这个字最能代表他当时的状态,“就怕被人忽略。”

存在感

在现实中,无论在家里还是学校,少年罗福兴没有存在感。

家的概念在罗福兴记忆中是“迁来迁去和四分五裂”。6岁以前,父母带着他把家搬到了深圳,在南油开了一间杂货铺。幼小的罗福兴对深圳的印象是“灰尘、建房子和拉着横幅讨工钱的农民工”。

但这已比他“除了山还是山”的老家梅州好太多。他经常拿块磁铁,跑到工地上一扫,能吸住一把铁钉子,拿去卖上20块钱,对上幼儿园的小罗福兴来说是笔巨款。

杂货铺后来没开下去,他跟着母亲回了老家上学,一下从城里的打工子弟变成了村里的留守儿童。

父亲在深圳包工程,一年见不着几回面;母亲在老家靠打工支撑着家,无暇顾及他的叛逆;大多数时候,他寄住在外婆家,“外孙外甥”的身份在小山村里意味着寄人篱下。

在学校学习不好,他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在老师眼里,差生只要不惹事就行,其他时候,就是空气。”

个头不高的罗福兴总挨身强体壮的同学欺负。为了不挨揍,他和学校里的“校霸”混在一起,黄头发也染上了,还学会了抽烟,牙抽得黢黑。他迷恋上网,为了找钱上网,他偷过村里的狗,掰过汽车的后视镜。

母亲打工一个月挣2000多元工资,上班疲惫。赶上他上网玩回来晚了,最多挨上母亲一顿骂,“她从没问我为啥那么爱上网,为啥不想读书。”

1  2  3  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