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煤电行业在装备升级、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较大提升。截至2016年底,我国煤电装机为9.43亿千瓦,占装机总量的57%,煤电发电量约3.9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65%。显而易见,在未来较长时间内,煤电仍将是我国主体能源。
当前煤电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
在我国煤电行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当前我国煤电企业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和风险。一是全国电力供应总体富余,煤电利用小时数大幅下滑,预计2017年火电机组利用小时数将降至4000小时左右,再创新低。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全国电力消费增速放缓,然而在惯性作用下的煤电装机总量仍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同时防范和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不断加剧;二是前期规划失衡和当前化解产能过剩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由于前段时间规划和核准在建项目规模超出需求预期,导致电力供应严重过剩;对于日前出台的停建缓建政策,如果不采取合理有效措施推进实施,将给行业和企业带来较大安全隐患。三是近一年来煤炭价格保持持续高位,导致煤电企业发电成本大幅增加,煤电企业亏损面和负债率不断加大。据统计,2017年一季度,我国五大电力集团煤电板块整体亏损27亿元,亏损面41.4%,负债率81.9%。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对能源的需求增幅放缓以及能源结构的深度调整,最终将压力传递到能源建设企业特别是煤电建设企业,电建企业的生存状态每况愈下,市场竞争十分残酷。具体表现为:一是如前所述建设方发电企业盈利空间不断压缩,电建市场逐渐萎缩;二是国家出台一系列压减已纳入规划、核准和在建的煤电项目等调控措施,导致一些项目停产乃至取消,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三是大浪淘沙之下电建市场“马太效应”明显加剧,“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两极分化趋势加大,中小型电建企业举步维艰,淘汰出局在所难免。
清洁高效是中国煤电企业走出去共同选择
在煤电主业和电建行业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之下,“一带一路”倡议为煤电企业带来难得机遇,为电力建设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施展舞台,在国内煤电项目面临严重过剩、停建缓建乃至淘汰的压力下,煤电企业已经做好了了准备,一些项目已经初战告捷,更多企业已整装待发。
中国煤电项目进军海外,不会把落后产能带给“一带一路”国家,只会带去最先进的技术,大容量清洁高效的机组为当地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华能是世界上电力装机规模最大的能源企业。2017年7月3日,华能巴基斯坦萨希瓦尔燃煤电站两台机组全面投产运营,预计年发电量达90亿千瓦,成为中巴经济走廊最大的高效清洁燃煤发电机组。中国华电在印尼、俄罗斯、柬埔寨、越南等十余个“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了能源合作,包括印尼巴淡燃煤电站、巴厘岛燃煤电站等在运项目、越南沿海二期燃煤电站等在建项目,还有印尼玻雅燃煤电站等待建项目,形成了在建一批、开发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开发局面。国家电投集团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以南非、土耳其、巴西、保加利亚等国家为重点开发核电业务,以缅甸、智利、巴西以及欧美发达国家为重点开发水电和新能源业务,以巴基斯坦、土耳其、越南、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为重点开发高效清洁火电业务。中国大唐紧密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能源项目建设,打响了“中国大唐制造”的品牌。世界最大煤炭综合能源企业神华集团在“一带一路”上的核心是打造神华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清洁能源战略品牌。神华集团国华印尼南苏电厂创造了多项印尼电力建设的新纪录。神华爪哇7号项目一期工程建设2×1050兆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是印尼目前单机容量最大的机组,也是中国企业目前“走出去”出口海外单机容量最大的机组。中国国电集团在加拿大建成10万千瓦风电场,是国有电力企业在海外首个自主投资、建设、运营的风电项目;在建南非24.45万千瓦风电项目,实现了风电运营和风机制造产业携手“走出去”;在中东欧、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风电前期工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煤电企业走出去成为大势所趋。煤电企业要抓住新一轮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变革趋势,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作者:张立宽 资深媒体人,能源观察员,中国煤炭交易数据中心首席分析师、首席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