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环境最恶劣的地区,往往伴随着最极端的贫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最朴实却充满了辩证思维的发展观,对于世代生活在沙漠地区的农牧民来说尤为重要,他们比任何人更渴望绿色,在这里,绿色就是摆脱贫困的唯一希望。“吹尽狂沙始到金”,在中国的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10万农牧民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两座山论”的发展理念,找到了开启致富之门的“绿色钥匙”。
库布其沙漠距北京直线距离仅800公里,曾被称为“悬在首都上空的一盆沙”。30年前,这里曾是不毛之地,农牧民们饱尝沙漠生活的苦涩艰辛。如今,经过科学治理,这片面积1.86万平方公里的大沙漠,1/3已经披上了绿装。农牧民也获益良多,人均年收入从1990年的不足400元,增长到现在的1.4万元。库布其沙漠的巨变,吸引了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乔治•斯坦梅茨的造访,2016年9月、2017年4月,他先后两次来到中国库布其沙漠,拍摄这里生态美、百姓富的新风貌,向世人呈现了一座不一样的沙漠,他的作品引起了数百万海外网友的点赞。
20年来,乔治•斯坦梅茨自驾飞行动力伞,飞遍全球沙漠,通过独特的视角,呈现了荒凉大漠的凄美与壮观。即便有着如此丰富的沙漠摄影经历,但当他翱翔在库布其沙漠上空时,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了,“沙漠意味着环境的恶劣、资源的贫瘠和居民生活的困苦,但中国的库布其沙漠不一样,这是一座绿色的、有希望的沙漠。”
乔治•斯坦梅茨眼中的这座沙漠究竟有什么不同?让我们跟随他的镜头,见证库布其沙漠摆脱贫困的世界奇迹吧。
【产业兴】
过去,库布其沙漠里没有路,农牧民出行难,看病更难,要骑着骆驼穿越茫茫大漠。1999年,由中国治沙企业亿利资源集团修建的第一条库布其穿沙公路建成通车,揭开了大规模防沙治沙的序幕。如今,纵横交错的穿沙公路网,让农牧民出行十分便捷。乔治•斯坦梅茨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