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银杏·共融艺术节之艺术可以改变世界吗?

发布时间: 2017-06-01 14:47:44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卜卫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艺术,共融,女工,残障

2017银杏-共融艺术节海报

艺术可以改变世界吗?这是一群来自公益世界的年轻人提出来的问题。2017年5月20日至21日,五位公益艺术家发起并组织了2017年银杏-共融艺术节。他们是来自服务于流动工友的北京工友之家的孙恒、服务于流动女性的北京木兰社区活动中心的齐丽霞和服务于家政工的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的韩红梅、服务于残障人士的病痛挑战基金会的王奕鸥,以及坚持公益倡导的上海爱拍社区影像的王海。这两天,将近200多位工友、残障人士、流动儿童以及文化学者等汇聚在位于平谷的同心公社营地,通过艺术展演、女工展览、环境教育、文化集市、纪录片讨论、无障碍绘画工作坊以及文化经验分享会共同探讨这一议题。

什么是艺术?什么是世界?谁的世界?什么算是改变?除了上述五家公益机构,还有贵州乡土文化社、北京零废弃、上海禾邻社、棉花沙影像工作室、新工人影像小组、北京鸿芷空间、北京同心实验学校、北京乐龄老年社工服务中心、WABC无障碍艺途、8772乐队、九野乐队、北京同心互惠商店、皮村工人文学小组等多家社会组织。在这里,大家通过艺术展演探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发展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可贵的是,这种探讨或讨论不是空谈,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以脆弱群体为主体,展示大家的艺术和文化实践,汇集各自的实践经验,提炼观点,从其文化实践中寻找并发展答案。

为什么是银杏?在开幕式上,北京工友之家孙恒解释说,银杏树的特点是生长慢,从栽种到结果要20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但它扎根大地,拥有极强的生命力;银杏树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枝叶扇形宽阔,象征着人的胸襟开阔。而五位艺术节发起者,均是银杏伙伴,即南都基金会“银杏伙伴成长计划”的受益者。与一般的基金会资助项目不同,“银杏伙伴”项目关注人,是一个致力于资助青年人突破成长瓶颈、成为推动某一公益领域发展的领袖型人才的长期计划。他们为草根机构的领导者或创始人提供连续3年、每年10万的资金支持,被形容为公益界的“天使投资”。那么,什么人可以成为“银杏伙伴”?那些被认为有胸怀理想且脚踏实地,能扎根社群的有效行动者,乐于自我改进与突破,乐于通过对话解决问题,能够进行跨界合作并整合资源的青年人,将有幸成为银杏伙伴。这五位发起人就像一棵棵银杏树,扎根大地用公益服务社会。

                

银杏伙伴·北京工友之家孙恒在开幕式上致辞(摄影/刘晓平)

孙恒在开幕式上谈到了对艺术的理解,也可视作银杏-共融艺术节的宣言:“艺术不是高高在上脱离我们的阳春白雪,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和消费品,不是我们享受不起的奢侈品,艺术是我们每个人的权利,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他说:“早晨起来看朋友圈,鸿雁姐妹、木兰姐妹们在开往平谷营地的大巴上唱歌,这就是艺术;全国刷屏的皮村文学小组的成员范雨素,经历了无数生活挫折,热爱文学,写下的文字感动了无数人,这就是艺术。我们的艺术来自我们真实的生活。今天,我们要让艺术回归我们的生活,服务我们的社会。”

                     

“北京零废弃”向艺术节参与者介绍垃圾分类理念与方法(摄影/熊颖)

银杏-共融艺术节的结构非常“有意思”和“有意义”,远远超出了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它的第一个环节居然是关于垃圾分类的环境教育,作为艺术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要用零废弃来诠释艺术节中人的责任。当笔者喝下一杯鲜榨西红柿汁之后,就有儿童志愿者马上告诉我:“阿姨,如果你能将这个塑料杯送回原处,让我们重新利用,我们会奖励你一块肥皂。”于是,我得到了小朋友的奖励,于是,我再也不会乱扔垃圾。艺术节的场地一直很干净,因为这是零废弃艺术节。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