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程文银
供给侧改革稳步推进,痛苦指数低位运行,4月经济数据依旧保持“稳中向好”的主基调。
“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显著下降,长期性结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适应和引领这一经济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明确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为了更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核心目标是做“加法”,即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增加有效投资、扩大消费需求、补短板;首要目标是做“减法”,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创新目标是做“乘法”,即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保底目标是做“除法”,即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
图为2017年5月15日,一批国产特种车辆在江苏连云港港口码头装船销售到海外。当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经济运行延续了稳中向好的态势,积极因素继续增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5%。4月份,进出口总额22205亿元,同比增长16.2%。其中,出口12414亿元,增长14.3%;进口9791亿元,增长18.6%。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2623亿元。(耿玉和摄/光明图片)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4月份经济数据显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加减乘除”四个方面均取得一定进展。在“加法”上,投资结构不断优化,1—4月,高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2.6%,远高于全部制造业投资增速8.9%;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7%,环比增长0.79%。在“减法”上,1-4月份钢材产量同比增长1.7%,增速较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4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7.2%,降幅较3月扩大0.8个百分点。在“乘法”上,新动能、新业态不断形成,1—4月,技术改造投资增长7.9%,比制造业投资增速高出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互联网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4.3%;4月份全国新登记企业同比增长9.2%。在“除法”上,高耗能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1.5%,降幅较一季度扩大0.1个百分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0.4%。
改革或伴随着阵痛,经济增速放缓是这一阵痛的直观表现。4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2%,较3月回落0.6个百分点,但小型企业PMI较3月增加1.4个百分点,为近两年高点,这意味着小企业的活力在加强。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5%,较3月减少1.1个百分点,但高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2.3%和10.3%,比规模以上工业快5.8和3.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工业结构在优化。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1%,增速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但其增速一直高于制造业,这意味着产业结构在升级。
痛苦指数(失业率与通胀率之和)是对这一阵痛更为根本的度量。首先来看失业率方面,从去年9月份以来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稳定在5%以下,今年4月调查失业率较3月下降0.02个百分点;1-4月城镇新增就业443万人,同比多增了22万人,4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5万人。其次从通胀率来看,4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2%,较一季度低0.2个百分点,较去年低0.8个百分点。受“三去一补一降”等供给侧改革措施的影响,失业可能会有所增加,但服务业与新业态的大量形成又为增加就业提供了新的渠道;通过推动结构改革,减少对货币等需求政策的依赖,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通胀。总体而言,失业与通胀基本稳定在较低水平,且有向好态势,痛苦指数并未因供给侧改革的推进而上升。
改革与稳定向来是一对难以平衡的目标,鱼和熊掌往往不可兼得。然而4月份经济数据却让我们见证了供给侧改革的张力,进一步增强了对供给侧改革的信心。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提升了增长质量,优化了经济结构,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能。尽管工业与服务业增速较3月略有下降,但均属于结构性回调,产业结构、投资结构、需求结构优化趋势明显。另一方面,失业率与通胀率均稳定在较低水平,痛苦指数并未因改革的推进而上升。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经过一年半的努力,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不断完善、成效进一步显现、信心日益增强。未来还需继续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优化经济结构、培育增长新动能、拓展发展新境界,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