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加德满都科教中心聚焦“第三极”地区

发布时间: 2017-05-10 17:36:34  |  来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中科院  |  责任编辑: 张昊
关键词: 中科院,一带一路,加德满都科教中心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2014 年 4 月,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长访问 TPE 加德满都中心,提出建立中国科学院加德满都科教中心(以下简称“加德满都中心”),充分体现中国科学院科研、教育和智库的综合优势,联合尼泊尔等南亚国家科教力量,更好地服务于南亚区域发展。2016 年 3 月,白春礼院长视察加德满都中心,为中心揭牌。

加德满都是尼泊尔首都和最大城市。“尼泊尔与我国西藏南缘接壤,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与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交往历史。陆路可从樟木口岸入境,国航、南航和东航每天都有飞往加德满都的航班,交通快捷、便利。尼泊尔的社会治安稳定,文化环境开放,生态资源独特,与周边国家关系融洽。” 这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马耀明研究员眼中的尼泊尔。  加德满都中心的前生是TPE 加德满都中心,属于 2009 年姚檀栋院士提出的“第三极环境(TPE)”国际科学计划。在马耀明副所长看来: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地区多圈层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对亚洲乃至全球的生态系统、气候变化、水循环等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不丹等南亚国家位于“第三极”的周边,是受其影响最严重地区,同时也都属于发展中国家,科技实力相对落后,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环境与生态的问题。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推动并深化与这些国家之间的科教合作是当务之急。加德满都科教中心是集科研、教育、智库于一体的面向南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海外科教中心,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的组成部分,是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青藏高原研究所“一三五”规划的重要支撑平台。

关于加德满都科教中心的发展,马耀明副所长介绍道:2009年,在国际合作局的支持下,青藏高原所所长姚檀栋院士等发起建立了“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2013年TPE国际计划在加德满都特里布文大学设立了分中心。该国际计划实施7年多来,有力地推动了青藏高原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单位与第三极周边南亚国家科研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在水文、冰川、地理、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准的重要科学成果。

中心工作近年来取得的重要进展:(1)科技服务社会发展。2009 年以来,中尼、中巴、中孟等科学家围绕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地质灾害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组织 20 多次联合科学考察,取得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 2015 年 4月25日,尼泊尔发生 8.1 级地震后,中国科学院派出的地震灾害调查评估组,依托加德满都中心迅速完成《尼泊尔 4•25 地震灾害应急调查评估报告》,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决策依据。2016 年11月6—16日,加德满都中心组织喜马拉雅山安娜普纳地区的综合野外科学考察,推动季风-植被-环境综合监测断面建设。(2)教育提升南亚人才实力。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加德满都中心,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已招收尼泊尔等南亚国家博士生 30 多人、博士后 10 多人。2016 年11月18—27日,加德满都中心举办 R 语言培训班。通过多种举措,为南亚培养高层次人才。(3)台站服务南亚环境监测。建立恒河平原至珠峰和锡马拉至郎唐山谷雅拉冰川 2 个生态环境监测断面,为环境变化及其灾害风险研究提供平台支撑。2016 年,中心进一步完善大气边界层、降水同位素、高山树线样地、大气环境的观测网络。2016 年 3月28—29日,加德满都中心组织召开有 10 多个国家、100 多名科学家参加的“印度季风与地球系统国际研讨会”,讨论第三极环境季风变化断面实施计划,进一步提升了加德满都科教中心台站观测网络的影响力。

马耀明副所长表示:加德满都科教中心将聚焦“第三极”(青藏高原)资源、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领域,面向尼泊尔等南亚国家和地区开展科研合作,联合培养科技人才,促进区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提升中国科技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中心的建立将加强我国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不丹等南亚国家在资源、环境和生态等领域的合作研究,有效提升当地的教育水平和科技实力。(《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