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斯里兰卡位于印度洋东西交通的“十字路口”,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南线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中国和斯里兰卡具有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斯里兰卡政府是第一个以官方声明形式支持我国倡议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中国科学院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东晓研究员眼中的斯里兰卡。
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简称“中-斯中心”)是为落实习近平主席 2014 年访问斯里兰卡期间白春礼院长与斯里兰卡高教部长签署的《中国科学院与斯里兰卡高教部合作备忘录》,也是为了落实 2015 年 3 月斯里兰卡总统回访中国期间中国科学院与斯里兰卡供排水部签署的合作协议。中心主任王东晓介绍:“中-斯科教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集成了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相关科研和教育机构,与斯里兰卡高等教育部、供排水部及卢胡纳大学等部门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建,中心已成为两国科教界全方位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枢纽。
中-斯中心的建设充分考虑了斯里兰卡的国情。中心主任王东晓说:“与大多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一样,斯里兰卡的发展面临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自然灾害频发、科技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足等挑战,对华科技合作需求强烈。例如,斯里兰卡地处南亚次大陆以南,西北隔保克海峡与印度相望,接近赤道,处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流物质和能量交换强烈的地带,是南亚季风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海洋气象灾害频仍。该国自身缺乏较成熟的季风气候数值预报系统,使其在海洋气象灾害面前显得非常脆弱,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至今仍是斯里兰卡人民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此外,斯里兰卡人民长期以来受不明原因慢性肾病所困扰。该病是在斯里兰卡中部旱区高发的慢性疾病,患者多达40万人,占地区总人口的15%、全国总人口的2%。患者多是30—60岁的男性,患病后逐渐失去劳动能力,治疗费用成为患者家庭和地方卫生机构的沉重负担。”
中心建成两年多来,取得的工作进展得到了斯里兰卡政府和民众的高度认可: 建成走航式观测和站位观测相结合的立体网络 自2010 年起,南海海洋研究所开始执行东印度洋科学考察航次,已出色完成了 7 年的航次任务,累计航程419 天,航行 63 986 海里,是我国在热带印度洋进行的覆盖海域最广、航程最长、调查内容最全面的海洋科学考察航次。从 2012 年开始在斯里兰卡南部建设近岸海洋环境实时观测网。目前已建成的在线观测节点有:季风观测站、海气通量观测塔、大气采样器。数据由中-斯双方共享并实时传回国内,为开展斯里兰卡近岸海洋灾害成因机制,气象预报及印度洋的航海保障提供科教支持。
建立斯里兰卡气象预报系统并服务海洋渔业 斯里兰卡海洋气象灾害时有发生,但其预报能力不足。根据斯里兰卡的诉求,南海海洋研究所自主研发了“斯里兰卡及周边海域海洋气象灾害预报系统”,该系统成功预报了2016 年 5 月对斯里兰卡造成重大灾害损失的热带风暴的强度与运动轨迹,并向斯方发布了预报信息。该系统即将用于斯里兰卡海洋渔业捕捞和防灾减灾。
推动中国-斯里兰卡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建设 以斯里兰卡不明原因慢性肾病(CKDu)地区的安全饮用水需求为切入点,依托斯里兰卡供排水委员会和佩拉德尼亚大学,围绕地下水源安全饮用水、雨水收集与利用、水资源管理规划等领域,与斯共建“中国-斯里兰卡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2016 年 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联合声明》发布,中方承诺积极帮助斯方开展慢性肾病追因研究。
科教合作与人员培训 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从 2013 年开始培养斯里兰卡研究生,从 2016 年开始每年招收 10 多名斯里兰卡硕士生;依托东印度洋科考航次,为斯里兰卡海军和相关大学开展水文培训,进行短期的近岸科学考察航次;在卢胡纳大学建立气象观测站为斯方培养气象观测、仪器使用与维护等基础性人才;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水与环境卓越中心,面向斯里兰卡水务行业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开展实用性短期培训及课程教学,这标志着中-斯科教合作已经获得了斯方全方位的认可和支持。
支撑当地政府决策 中-斯中心先后在斯里兰卡主办“中斯季风气候与环境变化研讨会”“不明原因慢性肾病(CKDu)联合研讨会”,会议得到了中国驻斯使馆和斯里兰卡总统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认可。双方认为中-斯中心作为重要合作平台,极大地促进了中-斯在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围绕 CKDu 预防、追因及控制展开讨论,形成《CKDu 缓解行动计划建议》,当面呈交斯总统。中-斯中心主任王东晓还受邀参加斯里兰卡科技部举办的科技论坛,并担任分会共同主席和分组讨论专家,通过科学技术实现公平包容发展,推动斯里兰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