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天气启示:“一带一路”生态需协同治理

发布时间: 2017-05-05 17:43:19  |  来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魏博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沙尘暴,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沙漠治理,库布其模式

沙尘暴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 魏博 王虔)沙尘暴又来了!5月4日—5日,一场多年未见、声势浩大的沙尘天气覆盖了中国近1/6的国土面积,引发了大众对于沙尘成因和治沙成效的热议。随着国家林业局给出的“本次沙尘天气主要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和内蒙古中西部”释疑,一个事实呈现在公众面前:环境问题不是独立的,需要国家间合力治理。

沙尘暴源头之一的蒙古国已经成为世界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超过75%的国土面积面临着沙漠的威胁。像蒙古国这样,“一带一路”沿线受到土地荒漠化威胁的国家还有60多个。“合作”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只有协作共济、内外兼修,才能迎来真正天朗水清的好环境。

事实上,经过多年治理,北京沙尘天气已经从2000年的年均13次以上,减少到近两年的年均2-3次,这也是此次沙尘天气显得如此“罕见”的原因,这样的成绩源于中国多年来不懈的治沙努力。在“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上,中国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的治理,就是一个“绿色样本”。

近30年来,当地政府与治沙企业亿利资源集团依靠科技创新,坚持把沙漠治理、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同步推进,绿化沙漠6000多平方公里,使库布其的沙尘天气减少了95%,降水量增加6倍,同时有效减少了北京的沙尘天气。库布其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启示与参考,联合国将其作为防治荒漠化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典范,向世界推广。

库布其沙漠

今年4月,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乔治•斯坦梅茨重返库布其沙漠,拍摄的图片在海外社交媒体上一天内就有60多万海外网友点赞,浏览量高达两千多万。由此可见,中国的治沙成果已经受到了世界关注与称赞,如何将这样的“中国经验”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强国家间生态治理合作呢?记者专访了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中国-蒙古国商务理事会中方理事会主席王文彪。

“治沙不能‘自扫门前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脆弱,中蒙边境绵延数千公里,沙漠治理是绕不过去的坎儿。”王文彪表示,“库布其处在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上,库布其沙漠治理对‘一带一路’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惠及整个世界的伟大事业。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好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等平台,发挥好中国-蒙古国商务理事会等机构的作用,将库布其的治沙经验与国际共享,向世界荒漠化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为蒙古国等‘一带一路’沿线生态脆弱国家提供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在“经验输出”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这次沙尘的起源还有“我国内蒙古中西部”。中国的生态治理的确已经取得了良好成绩,但在未来,国内生态问题仍需常抓不懈。

“这次沙尘暴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沙尘暴野蛮粗暴,一夜之间可以摧毁一座城。沙尘暴的诱因,看似是因为春天绿色少、气候干旱、西部风力大,但根本原因还是很多地区的沙漠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沙漠治理很复杂,会有反复,没有经济产业的驱动,沙漠治理是不可持续的。如果在沙漠种下的树,没有人去养护,过几年生态又会后退而不可持续。”王文彪强调,“如何让沙漠变得有价值,让沙漠里的产业可持续,除了政府的主导,还需要按照商业的智慧和生意的理念来发展生态经济。治沙任重而道远。”

共享蓝天碧水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应对气候变化也使各国形成了共同体。库布其是中国治沙的缩影,也是世界环境治理的成功案例,展示了一个发展中大国主动承担生态责任、举国上下齐心探索的态度与行动。未来,“一带一路”沿线生态治理,需要更多的库布其,更多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相信随着国际间生态领域合作的增多,我们都将不再被“源自蒙古国的沙尘”困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