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倡议,为相关国家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现联合国 2030 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契机。众多“一带一路”国家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在东南亚、南亚、中亚与非洲农业贡献了 25% 的 GDP 与 40% 的就业。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在“一带一路”中占据重要地位。信息鸿沟和信息不对称是全球粮食安全治理面临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全球粮食产量与市场信息监测技术被少数先进国家垄断导致的。2007/2008 年全球粮食危机中的教训,令国际社会开始呼吁加强全球粮食产量监测,增强农业市场信息的开放性与透明度,以供发展中国家使用和评估。此后,G20 集团发起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的农业市场信息系统(AMIS)和 GEO 主办的 GEOGLAM。中国 CropWatch 是 GEOGLAM 和 AMIS 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贡献者。凭借先进的卫星遥感技术、高分辨率数据以及自主的软件和方法包,CropWatch 成为与美国和欧盟并列的全球三大农情监测领导者之一,开展农业生产监测并提供最新的农情市场信息。在当前反全球化的噪声和贸易保护倾向的背景下,越来越需要建立农情信息命运共同体,提升农情市场信息开放、透明、均衡与共享水平,这是唯一能够防止世界主要农产品市场信息刻意歪曲,保障易受到世界粮食市场不稳定影响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方法。作为具有先进全球农业生产监测能力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希望与国际社会一道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建立促进农业信息分享的共同体。共同体应采取开放、协商、包容和互惠的方式,让成员愿意参与并作出贡献。在技术上,共同体可以利用由 CAS/RADI 自主开发的 CropWatch 云服务平台,因为它遵循开放系统的思路,并且在支持 GEOGLAM 和 AMIS 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为了实现“一带一路”的农情信息命运共同体的理念,CropWatch 需要进行必要的扩展,增强监测能力,并向“一带一路”参与国转让技术。CropWatch 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技术开发,通过利用“互联网+”、云计算、计算机深度学习和大数据的技术,以更好地促进“一带一路”国家掌握农情监测技术。(专家:何昌垂)
农作物的产量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气候是雨养农业的主导影响因素,水资源可利用量对灌溉农业影响巨大。全球气候变化往往会导致不可预知的天气变化,显著影响作物产量。全球气候变化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会导致土壤退化与肥力下降加速。上述因子及变化,难以采用传统的作物监测与产量预测方法。近几十年来,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遥感的作物监测系统孕育而生。作物遥感监测系统可以快速获取土壤和作物生长状况信息,并能独立开展评估和预测作物产量,但系统地建立需要充足的资金和丰富的农学知识。当前,欧盟、中国、美国与俄罗斯都已建成作物遥感监测系统,上述系统不仅能监测本国作物生产形势,也能监测其他国家的作物生产形势。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国内外用户,尤其是国外用户难以获得系统监测结果。基于中国现有的 CropWatch 建设农情信息命运共同体,试图创建完全开放的卫星监测系统意义重大,需求广泛。理想情况下,基于遥感卫星数据,系统应具备为用户提供简便的作物状态监测指标开展监测的能力,同时系统还应具有将监测结果共享给所需国家或地区的能力。用户通过匹配监测信息与当地的农学知识,将有机会独立评估当地的作物生长情况,并开展作物预测。同时,系统还应当包含土壤状态与退化监测模块,利用土壤信息有助于提升卫星遥感监测与产量预测的可靠性。农情信息命运共同体开放系统的建立对粮食生产大国与粮食不安全问题国家都十分有必要。开放的监测结果有助于制定更可靠的援助贫困国家和地区的计划,更有效地规范农产品市场。俄罗斯在作物遥感监测系统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俄罗斯与中亚的前苏联国家拥有丰富的农学知识,十分乐意参与农情信息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专家:Igor Savin)
作者:吴炳方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Shukri Ahamd 联合国粮农组织;何昌垂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