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记者 马骅)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条件下的财政政策和扩大需求背景下的财政政策的区别,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在中国财政学会2017年年会暨第21次全国财政理论研讨会上指出,虽然在财政工作的实践层,迄今为止,还没有完全找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区别于以往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财政理论界,也没有明确的在理论上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条件下的财政政策和扩大需求背景下的财政政策说清楚。但是,今年的财政政策安排,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向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靠近的趋向,这是一种积极的趋向。他用《政府工作报告》和今年的预算报告中有关财政政策安排的几个数字对这一现象加以说明。
第一个数字,23800亿,这是今年财政预算赤字的规模安排。但今年的预算赤字不是根据预算收支安排平衡之后的结果,而是倒算过来的。是以2016年74.4万亿的GDP作为基数,根据今年6.5%的经济增长速度推算出2017年GDP的总值有可能达到79.4万亿。根据79.4万亿乘3%,结果就是23800亿。这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尽管今年的经济形势严峻,仍然需要巨额的财政赤字,但是我们坚决不能突破3%这样的一个心理防线,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不同于以往,是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种考虑。
第二个数字,8000亿,这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这8000亿不是在23800亿的一般性公共预算财政赤字的基础之上,而是额外的专项债券。用这8000亿的专项债券来弥补23800亿财政赤字的相对短缺。去年专项债券的发行额度是4000亿,今年增加了4000亿,这说明我们在理念上、思想上、战略上是有意识的守住3%这个心理防线的。
第三个数字,5500亿,这是今年计划的减税降费总规模,其中提到3500亿是减税的规模,2000亿为降费的规模。对应今年这5500亿的减税降费规模,赤字上基本是2000亿,剩下的通过其他途径弥补。高培勇从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出三种途径,其一,政府的一般性支出压缩5%;其二,绝不允许增加三公经费;其三,压缩非重点财政支出。
最后他总结到:“我们需要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把这样一种政策、理念、思想、战略的转变当做一个理论课题,为决策层提供有关积极的财政政策安排方面的学理支撑和方法论支持。”
据悉,中国财政学会2017年年会暨第21次全国财政理论研讨会于4月21日在北京召开。主题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财税改革与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