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克服三重风险 呼唤“一带一路”升级版

发布时间: 2017-04-19 09:07:24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王义桅  |  责任编辑: 刘芳奇
关键词: 一带一路,新型全球化,全球公域,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2015 年底笔者参加国务院参事室和美国人对话“一带一路”,谈到铁路、公路之外的油气管道,由此论及中东、中亚的重要。但是,美国人说我们都实现页岩气革命了,你们修那么多油路和管路有什么用?调研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相异思维,因此,2.0 版的提出首先来源于现实的困惑和理论的困惑。

如何克服现实中面临的各类挑战

在国内,大家都知道“一带一路”倡议,但在海外概括起来有这么几类错误的认知。

美国最初认为“一带一路”是一个幻觉。因为“二战”结束他们面向 23 个西欧国家实施“马歇尔计划”时,实力是占全球外汇储备一半以上,GDP 占全球近一半,而中国凭借现在的经济实力,铺这么大的摊子,能做出点什么?但是亚投行成功之后,他们开始严肃认真地对待。而美国一些战略家们会说,让“倡议”把中国引入到像阿富汗等这些“帝国的坟墓”“泥潭地区”中去吧,意思是你就衰落在陆上,别染指海上。这些言论极易导致中国和各国关系趋向紧张。这是被战略利用了。

最近,欧盟要调查中国参与建造的匈塞铁路,说它并未在欧盟范围内公开竞标等,这无疑会加剧中国高铁在当地竞争的不公正氛围。而这并非个例。在印度,甚至包括整个南亚地区“一带一路”的影响都很大,但当局在极力抵消或者稀释“一带一路”的效应。这些是被稀释了。

牛津大学教授弗兰科潘写了《丝绸之路:一部新的世界史》,在各大机场都卖得很好。中国的书评称其为研究“一带一路”最权威的专家,事实上,书中所谈的“丝绸之路”和我们说的“一带一路”压根不是一回事。“丝绸之路”在我们看来就是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平、文化交流之路,但是 1877 年德国人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提出这个概念时,是因为海上已经没有扩张空间了,需要在陆上找合法性,由此找到东西方之间的路统称“丝绸之路”,实际是为了地缘政治扩张的需要。这是被异化了。

克服三重风险,呼唤“一带一路”升级版

以上这些问题,可总结为三重风险:

第一重风险,时间上的风险。英国国防部报告《2010—2040 全球战略趋势》认为,2040 年之前的世界都处于转型期,未来数十年要面对的挑战包括气候变化、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短缺、意识形态复苏等,以及权力从西方向东方的转移。而特朗普当选、英国脱欧等“黑天鹅乱飞”现象只是一个表现形式。这是我们建设“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与 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正是全球化的繁荣时代不同。未来是一个大的长时段的历史。

第二重风险,空间上的风险。“一带一路”沿线的 65 个国家与战略上的“不稳定之弧”所覆盖的国家非常接近。“不稳定弧”即文明交接地带和板块交接地带,是军事冲突高发区、恐怖袭击频发地。

第三重风险,自身的风险。“一带一路”周期很长,项目铺得很开,要建设不容易,要守住运行也不容易,这也是风险。(作者:王义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