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复:曾经的苦难都成了财富

发布时间: 2017-04-13 13:27:35  |  来源: 北京晚报  |  作者: 金力维  |  责任编辑: 江萍
关键词: 李光复,人民,郑西坡,演员,导演

人要活得皮实点

演工会主席,李光复不用体验生活也能信手拈来。他13岁进北京人艺,“文革”十年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他去工厂,去农村,去干校,还学医三年,如今这些经历都成了最宝贵的财富,说起来,他乐呵呵,滔滔不绝。

“那时候最好的活儿是一帮老弱留在首都剧场挖防空洞,像我这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是强制下去深入生活的。发农村四五个月以上,下工厂至少三个月以上,车钳铆焊电没有一样我不会干的。在电车上卖票,清洁队淘大粪,菜市场卖鱼,轧钢厂轧钢,什么都干了。下煤矿挖煤,腰上别一个竹子片刮汗,手里拿小镐敲几块煤下来,像鼹鼠那样弄到肚子底下,再用腿踢出去。上面一块石头下来,就不知道人在哪了,那真是九死一生……下农村,什么都要干,挑担子扛麻包,200多斤的大包,一天下来累得脖子都不会动,吃饭靠在墙上拿着饭盆找嘴。插秧,中间就休息五分钟,累得一上水岸呱唧躺泥里。三九天起猪圈,屎尿都冻住了,一敲冰碴儿就飞进衣领里,化成水流得全身都是猪屎尿……”

李光复越讲越起劲儿。在干校时,他给老同志打针、拔罐,简单的处理外伤,后来人艺要建医疗室就把他派到协和、北京医院学习三年。三年里,他和周恩来医疗组组长吴阶平成了忘年交,还师从妇产科医学家林巧稚学妇产接生。他笑言:“现在觉得那些大专家不得了,那时候找专家就找扫地的,打扫厕所的。”学医后再下乡,他总是最先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因为会治病,村民会把各种心里话都告诉他。后来他看到影视剧里热情过头的医生,总觉得不对劲,他说:“医生有一种外冷内热的特质,他们的负责任是表现在冷静上的,他看化验单时不听病人说话,因为他在判断。”

当年下生活是强制的,李光复觉得特别痛苦,抱怨浪费青春,直到改革开放后恢复演戏,他才意识到这些经历是何等宝贵的财富。“在劳动中认识了各个层面的人,现在我演工会主席得心应手,工会主席和群众之间那种细微的关系,既关心,又怕工人闹起来,得有办法压得住,我太熟悉了。”1979年,北京人艺第一次出国演出话剧《茶馆》,在法国演吴祥子的林连昆尿路结石发作,去医院看病恐被留院治疗,后面的六场演出就要取消了。情急之下,李光复尝试用中医手法按摩,居然奏效了,一行演出完也没再发作。直到现在,每进剧组李光复都会顺带看病,很多人看他71岁高龄精神健旺便请教保养秘方。李光复感慨:“我老说,不刻意保养就是保养,人要活得皮实点。苦难即财富呀,我原来那样生活过来,现在特皮实,一点不累。”几个月前,他在贵州拍戏,三四摄氏度的气温躺在泥地里,拍完一条有瑕疵,他请导演再拍一条。

年轻演员问题出在文化上

“我不觉得这是敬业,你喜欢、追求的东西就想很完美地完成它,就像小孩三九天流着大鼻涕在外面耍,玩得高兴着呢,跟这意思差不多。”李光复热爱演戏,有时看到明星耍大牌、不敬业,心里暗暗替他们惋惜,“我不能说,这种东西说了没用,还破坏创作气氛,好多事全靠自己悟。”他打比方,老演员都给对手搭戏,但年轻明星不拍到正脸觉得没必要帮忙出力,“他们不知道做一个演员靠什么,直奔名和利去了。演戏最重要的是听,是感受,听别人说的话,到自己心里起了反应,再说出来,是你的台词。我们行话叫‘尺寸’,帮别人搭戏是看对手给你多大的尺寸,你好应对。不然最后剪片子的时候,导演特别痛苦,两边搭不上,戏就不流畅,不生活,观众看了就会说这演员不会表演。”

13岁到人艺,李光复受到的教育是:演员拼到最后是文化,要读书。“那时候小,哪儿爱看书呀,但我听话。困难时期,我把油炒面倒在书页上,看完一页舔了,看不下去的时候想吃,就继续看。”在李光复看来,现在年轻演员的表演问题乃至生活问题,也是出在没文化上。“表演三天就讲完了,没的可讲了,到最后拼的是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判断力,不读书的人苍白之极。演员最重要的是对社会的认识,最后要以社会学和哲学的角度观照生活和角色,才能够表达深刻。”本报记者金力维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