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 2017-03-15 09:39:32  |  来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杨洋  |  责任编辑: 王东海
关键词: 刘世锦,中国经济,去产能,去杠杆,补短板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  郭俊魁 摄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国网《中国访谈》2017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十分复杂、严峻。就供给侧改革相关话题,我们特别采访到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

记者:刘委员,您好,您认为供给侧改革目前走到了怎样的阶段,下一步的政策走向是什么呢?改革最需要啃的“硬骨头”是什么?

刘世锦:供给侧改革,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去产能”还有较大的进展。主要的标志,就是我们过去那些严重过剩的产能,比如像煤炭和钢铁的价格都开始回升。全社会的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从2016年9月在经历了54个月的负增长后,有所转正。而最近一段时间,涨幅还是较大的,这个和去产能是有着直接的关系。“去库存”,不同的地方情况是不一样的。目前,三四线城市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的地方,这个问题是较为突出的。

“去杠杆”,从全社会来讲,杠杆率还没有降低,甚至还有所提高。从降成本角度来讲,也有一定程度的进展。“去杠杆”这个问题在新的一年还要高度重视,至少把这“杠杆”不能再继续往长的延伸。因为中国现在杠杆率最高的是企业杠杆率。把这个重点还是要放到如何提升企业效率。因为杠杆率高低的问题,就是企业效率的问题。从降成本来讲,最近讨论较多的是减税的问题。但我个人认为,更需要关注我们基础产业如何通过打破行政性的垄断,通过提高效率来降低全社会的生产和运营成本问题,这其中包括石油、天然气、电力、通讯等。在今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去掉电信资费的长途费和漫游费。这应当说只是一个开端,如何在这个领域中,通过进一步的打破垄断,引入新的基础电信运营商。我本人,曾提过一个建议,就是能否引进一两个以民营资本为主的基础电信运营商,让他们去竞争。竞争后,电信资费不是让它降的问题,而是它自己就要降了,要解决这个机制问题。

“补短板”,比如说扶贫,到了攻坚的阶段,还是有较大的进展。但是从下一步来讲的话,任务还相当重。到2020年前,全国基本要脱贫,这个任务到了攻坚的阶段。如何落实,如何建立长效机制的问题,要防止形式主义和防止短期内为了赶任务采取的一些可能对长期脱贫,或者这些地方的发展不一定能起到积极作用的一些做法。

“去产能”,我觉得需要关注一个问题就是:过剩产能煤炭、钢铁,到底是多还是少?因为价格已经涨得很高了。这里面我们需要关注一个概念,叫做“有效产能”的概念。因为有些产能,从统计数据看起来很大,但真正能够在生产出来后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而且卖一个好价钱的,这种我称之为“有效产能”,到底有多少?这个可能需要关注。但这个领域,在新的一年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把一些低效率的,特别是我们称之为“僵尸企业”的,这么一些问题怎么来解决和能够让它出局。

“去库存”的重点是要解决经济相对衰退,发展较慢的三四线城市的 “去库存”的问题。因为中国经济在过去一两年的时间,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城市分化。比如,看大都市圈,一线城市以及周边二三四线城市,其实房价水平是不低的。

但供给侧改革中“三去一降一补”是一个阶段的事情。从中长期说,关键是要提升整个全要素生产力,要提高全要素生产力就是要要素市场能够进一步的开放、流动、鼓励竞争,这是下一步供给侧改革解决的一个实质性的问题。

记者:在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平衡的地方,包括实体经济内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等,您认为应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刘世锦:我理解中国强调的发展实体经济,所讲的不平衡,比如,实体经济内部是不平衡的,讲房地产和其他经济部门的不平衡,讲金融和其他经济的不平衡。这几个不平衡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是整个经济中间,要进行这些活动是能够增加社会财富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是能够真正提高整个经济效率的。再比如房地产之所以把这个问题提出是因为有一部分活动它实际上已经形成泡沫了。例如:一个房子,没有变化,甚至有些房子变旧了,但价格翻了好几倍,甚至涨到十倍以上,看起来价值是增长了,但是社会财富并没有增加。如果说有很多这种资金卷入的话,对整个社会财富的增进起了什么作用?真正需要资金的地方他进不去。从长一段时间全社会来讲,是很大的问题。金融活动也是如此,中国现在金融占整个GDP的比重已经超过8%。这说明什么,中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超过美国,有人会说中国金融业的发达程度,或者效率水平比发达国家更高,但显然不是如此。金融活动相当一部分属于自我循环,自我炒作,或者说是在分“蛋糕”,并不是把“蛋糕”做大。所以我认为金融活动,还是要进一步发展的。特别这个领域中创建还需进一步的推动,关键的问题是提升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问题。

记者: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怎样把握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

刘世锦:从企业角度讲,中国转型在目前阶段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阶段。整个经济约10%的高速增长,逐步转向一个中速增长。我认为经过将近七年的回落后,中国经济已经非常接近底部了。下一步就会逐步转入一个中速增长期。我认为,2017年就是我们整个经济触底,并转入中速增长期的验证期。转入中速增长的话,可能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到底是否触底,是否进入中速增长期,是需要一个验证的过程。而2017年就是这么一个验证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会看到大多数行业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分化。比如,有十个企业,在经济高速增长期,这十个企业特别是增长较快的企业几乎都能赚钱。前几年经济开始回调,相当多的企业不赚钱,甚至有的企业全行业亏损。最近一段时间经济开始回升,会看到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十个企业里面可能两三个企业赚钱,剩下四五个企业都不赚钱,就此出现了分化。这是什么特点?就是这个行业正在经历着一个洗牌的过程。可能只有二三十、三四十的企业能够存活下来,从而进一步发展。多数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间经历一个阵痛,可能出现出局和兼并的现象。所以我觉得对企业来讲,转型升级是非常现实的。这就说如何抓住,如果能够采用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模式、新的商业模式,先走一步,真的转型升级了,那就能存活下来,而且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反之,就可能要出局。所以转型升级对于企业来讲的话,是被逼出来的。转型升级创新这个事实际上是一件很实在的事情。但如果没有压力和这样一种发展阶段来逼迫它,是很难转型升级和创新的。但所谓的抓住机遇,就是转型升级和实实在在的做几件事情,比其它企业强,下一步发展的空间就打开了。

记者:今年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稳中求进,在您看来,“稳”有什么条件,“进”又有哪些利好,2017年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刘世锦:“稳”,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按照中央这些年一个大的判断,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就是我们不可能再保持过去那种高速增长了。就这个观念一定要转过来,我说这句话是有针对性的。因为现在有些地方还想保持过去那种高速增长。最近有个消息,说各个省所报的投资总量超过40多万亿。我不知道这个数字是否准确,但是这个消息出来后,有些人是担忧的,就感觉到如果说时还想回到过去那种高速增长轨道上,这种观念实际上是过时的。还要这样做的话,很可能目标是达不到的。所以我们现在讲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是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到中高速增长,下一步就是中速增长。就是这个理念需要转过来,首先“稳”就是在这个意思。不要再追求过去一种实际上达不到的高速度化。这个大概是一个问题。我觉得“稳”最重要的是这一点。

就整个对发展阶段,增长速度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至于机遇,我认为中国进入中速增长后,下一步解决的问题是增长动力,增长动力主要是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我们已经有的经济部分,怎么提升效率。比如,我刚才讲的,现在已经有的产业,转型升级这个过程中间企业的分化,这个过程就是提升效率的过程,这个是要做好。

第二个,增长动力来源,是发展一些新产业。主要是服务业。这些服务业从中国来讲算是新的。但是发达国家服务业已经是老产业了。所以从全球范围看,从广义来讲,也是一些老产业。但是如何把这些产业,能够进一步发展起来。这对中国下一步是一个很重要的增长动力,像生产性服务业、研发、物流、金融包括信息服务等这些行业;其次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些行业,像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包括旅游这些领域发展潜力很大。如何发展?就是要要进一步对外开放,通过对外开放带动对内开放。

第三个,就是真正在创新前沿的那些东西。比如现在的人工智能、信息能源等。这些很引人瞩目,但是短期一定要形成一个很大的增长动力,在整个增长动力中占比较大的比重也是不切现实的,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这一块需要搞,但是真正的增长动力,大部分不是来自于这个方面,还是前两个部分,就是原有经济如何提升效率?国际上来讲,发达国家来讲是老的,从我们来讲新的产业。但这两块从广义上来讲,实际上都属于老经济。老经济如何来产生一种新动能?这里面关键是要用新的体制机制、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就是把这几个新的要加进老经济中,就说要做好加法,但这个加法如何做好?就是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做好加法,然后中国经济增长新的动能就出来了。

所以说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一个是中国经济,过去几年转型期过程中我们是包含一些风险的。有些风险可能在前些年还包得住。到了经济快触底的时候它可能就包不住了,就可能释放出来。一方面我们已经风险了,该释放还是释放,但是又要不至于出现系统性这种至少区域性的大的风险。或者底线还得守得住,在这个中间找到一些平衡点,这可能是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

再一个就是,我们不要制造新的风险,有些地方为追求一个实际上达不到的高增长速度,只能是靠投资,靠新的投资,投资是需要资金的,资金是如何来的呢?就是用继续“加杠杆”的办法,把已经相当长的杠杆加得更长。实际上是增加风险,这个增加风险不仅是中长期,可能在短期之内就会出问题。这样的结果,经济可能短期来讲速度会上去,但不长的时间速度就会掉下来,而且掉的可能相当深,就会出现经济的大起大落;从长期来讲,速度不是高了就是低了。所以我们现在特别强调经济追求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

有人一听说有质量有效益,意思说是不是就不重视速度了?不是这样,真正有质量有效益要从长期来讲,才可以争取到一个真正的高速度。几年过后,才真正是讲质量、讲效益。没有水分,可持续,控风险,把这些点能够掌握住,最后出现增长速度短期看不一定很高,长期来讲的是真正的高速度。所以我们现在要的是一个可持续的,更长一个时期的高的增长速度。这就把防风险、挤水分、释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使经济具有增长速度一定增长速度具有可持续性,把这几个关系需要搞清楚和摆正。这一点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主持人:刘芳奇;文字:杨洋、黄陈宗聪;摄像:唐伟强;摄影:郭俊魁;剪辑:杨若曦;本期策划:王振红、杨睿;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联合制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