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锦江区:探索“2+3+4”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新模式

发布时间: 2017-02-15 15:28:22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向春玲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党建工作,组织设置,党员队伍结构,社会管理,成都市锦江区

社会组织党建要做出实效,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社会组织党建“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等实际问题。多年来,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委、区政府着力在健全体制机制上下工夫,建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体系,探索出了具有锦江特色的“2+3+4”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新模式。即两个“一批”:建立了“一批”社会组织党组织“孵化”平台,选派了“一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开展“三孵化”工作:“孵化”党员、“孵化”党组织和“孵化”党务工作者;通过做优、做实、做强、做大“四个机制”建设,全面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创新。

两个一批:解决“谁来做”的问题

锦江区通过建立一批社会组织党建平台和委派一批党建工作指导员构建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体系。

首先,分级建立了一批社会组织党组织“孵化”平台。为了进一步提高社会组织党组织的覆盖率,结合锦江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情况,区委决定建立覆盖全区的社会组织党组织“孵化”平台。第一,在区级层面,在区委组织部指导下,区民政局依托区市民服务中心建立区级社会组织党组织“孵化”基地。第二,在街道层面,依托街道社会组织指导中心建立社会组织党组织“孵化”平台。第三,在各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依托所辖党组织分别建立一批社会组织党组织“孵化”平台。各级孵化平台认真梳理工作项目,规范工作流程,制作党建工作联系卡和服务指南,建立党建宣传阵地,开展“有党员活动室、有安全规范的工作制度、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有鲜明的活动载体、有激励保障措施”的“五有”建设。目的是通过对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组织进行“党组织、党员和党员干部” “三孵化”行动,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提高社会组织党组织的覆盖率,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党员的作用。如锦江区三圣街道,截至2015年6月,共有社会组织38个,登记类4个,备案类34个。建立社会组织党组织8个,覆盖15个社会组织,覆盖率为39.5%。2015年上半年成立了一个街道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站,确立了1名指导员。各社区成立了8个社区社会组织党建指导点,确立了8名指导员,街道党工委对社区8名指导员以轮训的形式进行培训,建立了党建指导员数据库。此外,他们还加强对社会组织党的阵地和活动的建设,实现8个社会组织党组织有党的标志、党的制度、党的阵地、党的活动。

其次,区里选派了一批党建工作指导员在各层面指导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在区级层面,区委组织部从非领导职务党员干部中选派一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在区民政局具体组织下开展工作。在各街道工委、各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结合所管理的社会组织实际,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切实做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全覆盖。各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依托社会组织党组织“孵化”平台开展工作,负责建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基础信息资料库,掌握社会组织党员、党组织、党务干部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三孵化”行动。截至2015年7月,全区已建立区级社会组织党组织“孵化”平台1个,全区16个街道办事处、24个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共建立社会组织党组织“孵化”平台40个,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09名,新建社会组织党支部 63个。

“三孵化”活动:解决社会组织党建“做什么”的问题

社会组织党建最难的是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管理和党务工作者的培养。针对这“三难”,锦江区着力进行“三孵化”活动,建组织、强队伍、增能力,在创新中破解这“三难”,深化了社会组织党建的内容。

开展“党员孵化”行动。第一,加大党员发展力度。通过民主推优、群团推优、公开选优等方式,不断拓宽视野、畅通渠道,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加大在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的力度,注重吸收社会组织负责人、管理人员、优秀技术人才入党。积极开展“三培养”活动:即努力把机构骨干从业人员培养为党员,把党员培养为机构骨干,把党员骨干培养成管理人员,不断优化社会组织党员队伍结构。如锦江区永兴社区最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是社区艺术团,是由以前的红歌班发展而来的。3年前,街道和社区党组织在艺术团里建立了联合党支部后,艺术团的作用得到了很大的发挥。联合党支部还从艺术团中发现一些人才,并把这些人才培育为党组织的骨干力量。这些人经过锻炼之后有的人成为院落党组织的书记,不仅仅加强了组织建设,而且还能够帮助社区居民更好地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第二,开展“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吸引党员主动亮出身份,并推荐优秀党员进入组织的管理层;开展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摸底调查,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与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联系和指导,发放党建工作联系卡,建立与党员经常性的联系机制。第三,通过录用方式引进党员。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在招聘人员时优先录用党员,并鼓励社会组织内部的党员积极转接组织关系,对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进行转接,并由党建工作指导员实行全程跟踪服务。

开展党组织“孵化”行动。第一,加大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力度。按照“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带动一个”的原则,对已“孵化”出的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社会组织及时单独建立党组织,并采取内选、外聘、兼任、挂职等多种方式,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以及班子成员。目前,锦江区各部门、街道、社区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下发问卷等方式对社会组织进行摸底,针对社会组织结构情况,从党员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打破了单位、行业、身份等界限,采取了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派员组建等方式,灵活创新组织设置,理顺组织关系,扩大党组织覆盖面。第二,开展“五送”活动。即送党支部标牌、送党旗、送党建书籍、送党报党刊、送党支部工作手册,加强对社会组织党组织开展活动的具体指导,帮助建立完善“三会一课”、创先争优、党务公开、党员发展、党费收缴、党员评议、党员联系职工等制度,促进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第三,探索开展开放式党组织活动。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除党章规定的党内活动外,提倡党群活动一体化,推动社会组织党组织开展横向结对共建活动。开设网上党建园地、网上党校、党建微博、网上论坛等,把党的活动阵地拓展到网络上,并主动邀请社会组织负责人、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参加机关和社区的党组织生活,开展双向互动,增强党组织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开展党务工作者“孵化”行动。一是建立党务工作者人才库。社会组织党组织“孵化”基地要注意发现、挖掘和培养党务人才,把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较强、懂管理、熟悉党务工作的党员充实到党务干部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信息互动、资源共享,初步建立起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党务工作者后备队伍。二是定期组织培训。把社会组织党务工作者纳入基层党务干部培训体系,依托社会组织党组织“孵化”基地,通过岗位培训、党课辅导、观摩学习、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掌握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培养一批年纪轻、素质高、有活力的社会组织党务工作者。三是开展双向挂职。对一时没有合适人选的社会组织党组织,可由社会组织党组织“孵化”办公室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担任党组织书记,进行党建工作“传帮带”。选派党性观念强、懂管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党员和党支部书记拟任人选,到社会组织“孵化”平台、街道、社区挂职学习,帮助他们提前进入角色。

四个机制建设:解决社会组织党建“怎么做”的问题

明确了社会组织党建“谁来做,做什么”,如果没有解决人、财、物等基础保障问题,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往往会流于形式。锦江区坚持把人、财、物、阵地作为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着力构建全面覆盖、灵活高效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体系,使社会组织党建不是停留在表面文章,而是做到实处,见到实效。

“做优”社会组织党建人才培养机制。一是创办了成都社会组织学院。2014年8月,锦江区创办了全国第一家由党委、政府主导的成都社会组织学院。学院以社会组织及其工作者为主要培训对象,着力研究社会组织发展、党对社会组织实施领导的方式,培育壮大社会组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引导和规范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努力造就优秀的社工人才,培育健康的社会组织,切实增强社会发展动力。学院的成立填补了社会组织专业培训上的空白。社会组织学院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工作队伍的培训、研究、合作、党建平台建设的作用。二是加强“锦·校”战略合作,与四川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建设专家智库,引进高校专业社工机构,创立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实习基地。将社会组织党务工作者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采取业务指导、集中培训、交流学习、实地考察等方式提升党务工作能力,培养一批专兼职结合、素质优良的党务工作者。截至目前,成都社会组织学院开办专题培训5期,培训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党务干部800余人次;开展“智慧沙龙”等党建工作论坛7期。

“做实”社会组织党建经费保障机制。社会组织党支部的运作也需要有一定的经费来源,否则党支部难以运作。锦江区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经费上形成财政加大投入、党费全额拨返、社会筹集补充的经费保障机制。2014年,区财政向“两新组织”划拨专项经费200万元用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在全额拨返党费的基础上,按照每名党员100元的标准,划拨“两新组织”党员教育培训经费。在对新建“两新组织”党组织给予8000元工作启动经费的同时,按照党委不低于每年1.5万元、党总支不低于每年8000元、党支部不低于每年5000元的标准发放补助。按照每月300元的标准向非公有制企业专职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发放工作补助。各行业主管单位、街道社区均主动靠前服务,帮助社会组织募集资金,近年来已筹集社会资金100余万元用于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

“做强”社会组织党建阵地建设机制。社会组织党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场所作为载体,这不但需要社会组织自身提供,而且党和政府的支持也很有必要。近年来,锦江区大力开展社会组织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在党员数量较多、条件较好的社会组织,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标识、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的“六有”标准,建立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暂时不具备条件的社会组织,积极发挥区域化党建工作效力,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站所、中小学校活动场所等,实行场所共用、设施共享,切实解决场地难找、活动难搞的问题。

“做大”社会组织党建的指导和联络机制。一是“指导团站”行动分类别、强帮带。在区级层面成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团和党建专家顾问团,针对社会组织不同类别,由主管部门牵头,成立针对民办学校、民办就业培训机构、民办医疗机构、街道社会组织的四类党建工作指导站。以党建工作基础好、服务群众效果佳的枢纽型社会组织“爱有戏”为基础,成立社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点。通过组织选派、社会化选聘、个人自荐、行业系统和社会组织推荐等多种方式选好配强50名党建指导员。目前全区登记类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动态保持95%左右,单建率达到35%以上。二是“党建联建”行动聚合力、强动力。按照党委领导、组织指导、部门协同、重点社会组织牵头的原则,按照教育类、卫生类、服务类、事务类、活动类、慈善类、维权类等社会组织类别,建立社会组织党建联建。通过组织联建、党员联管、资源联享、场所联用、活动联办、信息联通、文化联创 “七联模式”,集成发挥联建工作的“服务器”和“孵化器”功能,统筹开展社会组织党组织 “志愿服务”、党员 “组团服务”。通过整合资源,有效提高了社会组织服务社会、化解矛盾的能力。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社会发展理论教研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社会组织》杂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