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近年来,在增产导向的政策体系支持下,我国的农业生产依靠大量的土地、水、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要素投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粮食生产 “十二连增”,产量从2003年的43069.5万吨持续增长到2015年的62143.9万吨。2016年的粮食产量略有下降,为61623.9万吨,而这依然是近年来第二高的粮食产量。
结构性问题倒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然而,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生产成本连年增高,导致国际国内价格倒挂,农业竞争力提升不足。比如2015年,我国大豆的生产成本是4877元/吨,是美国的2.14倍;玉米生产成本为2117元/吨,是美国的2.23倍。二是生产方式粗放,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2013年,我国的化肥施用强度达到443.62千克/公顷,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7倍,是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225千克/公顷)的1.97倍。三是农业种植结构还不够合理,部分大宗农产品去库存压力大。美国农业部供需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底,我国的玉米库存量达到11077万吨。四是规模经营程度低,小农分散经营仍占多数,规模化组织化的现代生产经营方式还没有充分形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国农户经营规模在30亩以下的占96%。
因此,国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既是理顺当前农业供求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脉络
近年来,为了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和升级的农产品需求,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促进农业调整种植结构、转变发展方式。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2015年2月,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一次强调,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2016年1月,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随后召开的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了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针对当前农业生产中的结构性矛盾,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积极稳妥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这些改革将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去库存、补短板、降成本、提效率”,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力,使农业生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若干举措
一是优化生产结构。2016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今后将进一步推进“镰刀弯”地区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力争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亿亩。推进畜牧业和渔业结构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肉类消费需求。要理顺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稻谷和小麦等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改变只涨不跌的刚性预期。要改革收储制度,以“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的方式,以更加市场化的手段指导玉米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
二是提高生产效率。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使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着眼点由“保产量”转向“保产能”。要严守耕地红线,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落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机械化种植、烘干、植保飞防、种籽服务、测土配方施肥等生产环节的社会化服务。
三是确保生态环境可持续。力争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以上,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要坚决退出边际产能,积极推进休耕轮作、退耕还林还草、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等一系列试点。要积极贯彻《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减少化肥农药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加大农村环境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力度,控制农业用水的总量,划定总量的红线和利用系数率的红线;基本解决畜禽污染处理问题、地膜回收问题和秸秆焚烧问题,治理好农业面源污染。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需守住“三条底线”
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必须守住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三条底线”。
一是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既要保证耕地红线,更要提高粮食的生产效率。要保证“健康产能”的增长,建立对地力改善和农业休养生息的激励机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对耕地的环境保护监测,夯实粮食增产基础。同时,通过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土地产出率: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种植规模,有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另一方面,要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农业生产资料的统一供给、农业技术的统一服务、农产品的统一销售等形式,实现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规模经营。
保证粮食生产能力,不能放松对数量的要求,更要强调对质量的追求。要促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抓好品牌创建,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让群众从“吃得饱”变成“吃得好”“吃得放心”。
二是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要尽力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要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防止农产品价格下降过快,引导农民通过生产优质农产品来增加经营性收入。要广辟农民增收致富门路,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要提高农民的福利保障水平,完善生产补贴,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
三是确保农村稳定不出问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确保政策充分照顾到普通农户、广大农村。不能靠行政命令指挥、干涉农民的生产经营,也不能把农民完全交给市场。要时刻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握好改革的节奏与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等各类事关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举措。(作者:胡江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