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春晚六年发展路:劳者歌其事 “众筹”迎鸡年

发布时间: 2017-01-18 12:39:06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卜卫  |  责任编辑: 焦梦
关键词: 打工春晚,众筹,新年,工友之家

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人民的文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及“文艺创作方法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一台自下而上自办的春晚,所有的节目都来自劳动生活,所有的节目都是原创,所有表演者都是工人,正如2008年工人戏剧《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梦想》中所说的:“我们的文化来自我们的生活,来自我们的血和汗”……工人表演者在演出中同时思考自己的经历。这里不需要“领掌”,不需要人为地“制造”热烈的气氛,只有自然流露的真情,无论是悲伤还是欢乐。在打工春晚中,文化可以是一种直面生活的勇气,是一种坚强,是一种团结,它可以迸发出一种促进改变社会的力量,这正是“人民的文艺”。

春晚是什么,是春节团聚。中国有将近3亿流动工人,春节就是要千里迢迢拼死拼活也回到家乡,要“回到妈妈温暖的身旁”,所以春晚对打工者有特别的意义。但是,我们主流舞台上没有属于三亿流动人口的春晚,对他们来说,主流舞台上的春晚,是别人的春晚,过于辉煌过于奢侈,与工人流动的生活和辛勤劳作没有太大关系。所以“打工春晚”对工人群体最基本的意义是:这是一台属于自己的春晚,可以抱团取暖。

除此之外,打工春晚社会意义在于:

第一,打工春晚成为工人表达的舞台。在多数主流媒体上,有关打工者的节目可能是一种“点缀”或是自上而下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但在这里,他们不是“点缀”,他们不需要“关怀”,工人不是作为“他者”被大众媒介再现,而是作为具有主体性的群体直接表达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及其思考。他们真实的生活经验第一次成为社会可见性的经验,他们对工人群体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看法得以表达出来。工人的声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倡导劳动价值和社会公正”。

第二,倡导劳动价值。很少在舞台上在电视晚会中看到劳动的情景,看到劳动着并积极改造生活的人群,但打工春晚则给我们展示完全不同的情景。不尊重劳动不仅在让劳动没有价值,同时还表现在主流意识形态如何边缘化劳工群体的价值。比如,我们每天都上网看天气预报,你会看到“洗车指数”、“化妆指数”等,或者房产广告汽车广告等,有的广告或新闻报道会暗示你,如果你没有房没有车,就没有价值,就不会受到尊重。倡导劳动价值会促进我们对这种意识形态进行反思和抗争。打工春晚有利于打破边缘化劳动群体的意识形态的霸权,展示劳工的生活、心声和梦想,促进社会反思我们的发展道路以及如何做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公平正义”。

第三,打工春晚也是工人文化建设的过程。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商业文化逐渐兴起,工人文化早已开始日渐衰落。奢华的主流舞台制造了诸多“只要有钱就受人尊重”等幻像,却不能帮助工人群体面对自己的问题。打工春晚主办者孙恒不止一次说过:“这种脱离底层劳工者的文化不会让工人感到自信和有力量,反而会越来越自卑”。建设工人的文化则可帮助工人找到自己的位置、自信和力量,成为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的参与者。孙恒为工人文化争辩:“流动劳工不是没有文化,而是被主流商业文化边缘化了”,而“打工春晚”正是发展工人文化的重要实践,是践行新工人文化标准的大舞台。

第四,“城市融入”的口号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只有“被融入”或“被文化”,没有流动工人的主动参与,就没有真正的融入和共享。工人中肯定有中国好声音,是有内容的、有思想的声音,这种声音将以自主的姿态融入城市。

第五,打工春晚是工人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交流的平台。春晚是共情的时刻,是工人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共情的时刻。人们在春节团聚的时候,想想打工群体,他们 30多年来以“别离”为代价对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可以促进不同社会群体的相互理解,有利于社会和谐。

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的文艺”论述,打工春晚也应能启发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去“走、转、改”,要去走群众路线,到基层去发现和创新,因为文化的活力不在几个人生硬制造的、故意拔高声调的光鲜亮丽的舞台,而在劳动生活中,在劳动文化的创新中,也在公众热情的参与中。

(卜卫: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