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投资德国38年路径图

发布时间: 2016-12-05 14:30:56  |  来源: 中国经济网  |  作者: 王雅洁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投资情况,投资趋势,投资业务,国家电网公司,调度自动化系统

德国,是国企从1978年就探路“走出去”的主要国家之一。

多年过去,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尤其是中国民营企业的跻身,国有企业赴德投资的数量占比正在发生变化。

在第七届“汉堡峰会:中国与欧洲相遇”中欧经济论坛召开期间,从1995年就开始与国有企业打交道的汉堡经济促进局国际部主任Stefan Matz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仅以德国第二大城市汉堡为例,1995年前后来汉堡投资的中国企业约有200家,当时国有企业超过150家,而现在,国有企业的数量占比已经明显低于当时的投资占比。

但从投资整体情况看,中国企业赴德投资趋势正在呈上升态势。经济观察报从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获悉,2015年,中国成为在德国项目投资数量最多的国家(并购项目不包括在内)。

面对投资环境的改变,国内经济状况的调整,中国企业中最早来德国掘金的中国国有企业,将如何应对新的挑战?经济观察报从中外运长航、国家电网获悉,对于未来的海外投资布局战略正在部署当中。中外运长航调整过后的最新思路是“依附中国制造商,提供全程跟踪服务”。经济观察报获悉,除了德国,国家电网还正在意大利等国拓展业务。

国企投资占比数值下降

除了钢铁国有企业正在面临新的经济形势挑战,中国其他行业的国有企业同样在应对变化。

目前,作为最早一批来德国掘金的中国企业,中国国有企业在德国的投资数量占比正在下降。

Stefan Matz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以港口城市汉堡为例,1995年前后,差不多有200家中国企业落地。现在是500多家(除去因为破产等原因不存在的企业),真正生存下来的现在有500家。当时的200多家中国企业里,国有企业数量大约为150家。至于现在汉堡当地500家中国企业中有多少国有企业,德国官方尚未有精确的统计,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国有企业的数量占比已经下降。

在中国企业来德国投资的几十年中,出现了哪些变化?经历过哪些特殊的历史时期,为何占比会出现下降?

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与中国国有企业打交道的Stefan Matz对此深有体会,他将中国企业赴德国投资粗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浪潮是上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中国国有企业来此投资,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这一阶段中,在德投资的中国企业结构发生变化,中国私有企业数量显著增加;2000年后可以称之为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并购德国企业,以华为等多家中国民营企业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将成为“世界大玩家,甚至领导世界潮流”。

在第二阶段中,标志性事件便是第一家中国私营企业在汉堡的入驻。Stefan Matz回忆道,这家企业名为CWbearing,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家纯私人企业,由3个兄弟创业开办,其中一个创始人的儿子还来到德国读书定居,真正从零开始,建立起了海外投资中心,在Stefan Matz看来,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这家企业直到现在依旧非常成功。

但是,这家私营企业的进入并没有给国有企业带来很大的冲击,毕竟私营企业一开始布局比较小,和其他后来日益出现的来德国投资的民营企业一样,与国有企业也不存在特别明显的竞争,只是单纯从数量统计上,改变了中国国有企业在德国投资占比的数值变化而已。

在中国民营企业进入德国市场之前,Stefan Matz对中国国有企业的印象是“好像一台巨大的行政机器”,没有决策权,整个系统通过政府来进行掌控调节,指导性很强。当时给其留下深刻印象的代表性企业,主要是航运公司,还有纺织业公司,比如中外运长航等。

Stefan Matz不能确定中外运长航是否为来到汉堡投资的第一家中国企业,但是依旧属于第一次中国企业赴德投资浪潮中的代表性企业。当时的中外运长航,投资布局虽然不是最大的,截止到2016年起投资布局也不是特别大,但是有其自己特殊的略眼光。中外运长航副董事长张建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终有一天,中外运长航会有很大的发言权,但现在还需要继续地努力。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最新数据统计显示,如果单纯统计外国直接投资项目(绿地投资及扩大投资项目,并购项目不包括在内)的话,其中,中国对德直接投资项目行业细分情况为,2015年,工业机械与设备占比15%,电子与半导体占比13%,商业与金融服务占比11%,信息通讯技术与软件占比8%,消费品(食品与饮料占比12%),汽车占比11%,保健、药物与生物技术占比7%,其他行业占比23%。2015年中国成为在德国项目投资数量最多的国家。

职业经理人的诉求

对于国企“走出去”来说,最需要打破的人才瓶颈是什么?

Stefan Matz认为,对于中国国有企业来说,最需要的专业型人才是具有国际化眼光和经验的职业经理人。

在汉堡当地,首批入驻投资的国有企业负责人中,不乏佼佼者,比如宝钢和中海,这两家央企当时负责欧洲事务的负责人便颇受当地官员和投资者的认可。至于认可度高的原因,Stefan Matz表示因为他们具备世界级国际化职业经理人的特征。

对于走出去的中国国有企业,想要搞好投资业务,Stefan Matz表示,具备国际化眼光的职业经理人不可或缺,他以松下为例,当年赴德国开拓欧洲业务的总经理,手下一共就带了两三个人,经过多年努力,现在已经有了700多名员工,一名非常好的职业经理人能够快速、优化地带动企业本身的发展。

他总结出上述成功的职业经理人特点:“有远见卓识,用国家化标准来要求企业,同时有非常好的感觉,能够知道,要适合当时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希望去适合人家,而不是当自己老板,去适应别人。能够整个带动企业文化适应当地地区企业文化特点才能成功。”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在中外运长航工作的张建卫便是一名“具有国际化眼光”的企业领导人。对于人才的开拓与选用,他同样体会深刻。

张建卫参与过早期国企走出去时与美国企业的竞争,那时候“根本不是人家的对手,都输光了”,对于这种情况,他痛定思痛,一从美国回来,便在领导中外运的过程中主动做出了重大战略结构调整,这个调整通俗概括即是“跟着客户走,不要跟着感觉走”。

后来,张建卫又考察过美国的典型企业,其中包括美国苹果企业的物流商,跟踪走访了几个城市,观摩新的企业运营模式,从此,中国的制造商走到哪里,中外运便跟到哪里,提供全程服务,在这种思路的伴随下,中外运获得了成功,截至目前,中外运长航在全球大概有60多个据点,在东南亚所有的国家都有公司,他笑言:“我们现在在国外也能置办点家业,买点地,盖点库”。

而且,在非洲,中外运长航也取得了进展,他表示:“其实在安哥拉的钱比赚国内的钱多,太好赚钱了,投资过程中要多动脑子,同时绝对不能盲目执行。”

但是,具备国际化眼光的国有企业管理人才,依旧存在一定程度的短缺。张建卫打了一个比方,早期他曾去美国谈判收购一家公司,进展比较顺利,当他登上回国的飞机时便产生了一个疑惑,这家企业买来后,谁来管理?这个问题伴随着他落地中国,却没有找到精准的答案。

除了中外运长航,特别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管理人才短缺同样存在。以另一家中国国有航运企业为例,“近期的投资情况还算成功,比较赚钱,我们考虑想追加1亿欧元投资金额,但是母公司考虑风险问题,还有行政审批流程周期等问题,到现在都没有批复”,一名中国航运行业国有企业欧洲管理者透露。

撬动一带一路商机

下一步,中国国有企业应该如何掘金?

国家电网公司驻欧洲办事处主任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最新的投资进展为,到目前为止,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在欧洲持有两个国家资产,其中包括葡萄牙时间2012年5月25日,国家电网公司完成收购葡萄牙国家能源网公司(REN公司)25%股权的交割工作。

除此以外,国家电网公司还与意大利存贷款公司(CDP)成功签署协议,收购意大利存贷款能源网公司35%股权,实现持有上市公司意大利输电网公司(TERNA)10.45%股权和国家天然气公司(SNAM)10.51%的股权。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交割,总投资额21亿欧元,CDP项目是迄今为止国际公司最大规模的单笔投资,也是中国企业在意大利最大规模的单笔投资,此次收购标志着国际公司第一次成功进入西方七国集团市场,全球资产布局实现新的优化。

国家电网公司驻欧洲办事处主任评估表示,从目前欧洲资产观察,欧洲的资产是非常优良的资产,法律比较健全,商业模式相对比较规范,投资欧洲的资产风险相对比较小,投资没有太大的风险,都是欧洲国家的核心战略资产。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是国家监管资产,也就是资产等于是在国家对你进行监管,给你特殊经营权,每年给你一定回报。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开展对外投资运营、国际产能合作和电工装备出口。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从非洲到中东,从新兴市场国家到成熟市场,从常规输变电到特高压工程,国家电网公司先后承揽建设多个国家重点电网项目,带动中国电工装备、调度自动化系统、高端电力电子设备等出口到70多个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欧洲,尤其是德国,其清洁能源后已经占了全部能源的12.4%,到2050年,清洁能源必须占到80%,这是巴黎会议签署的气候协议中所要求的。因此,德国正面临一个比较大的困惑,因为现在德国清洁能源只有光伏和风电,既然已经开放了这么多,基本上到了他的极限,下面60%的清洁能源从哪来?

这个问题在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刘振亚在日前的两次重要会议发言中给出了中国的解决方案。

英国当地时间11月28日,刘振亚在伦敦举办的查塔姆能源转型2016大会、以及柏林当地时间11月30日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演讲中表示,当前能源发展面临着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根源是对化石能源即碳基能源的依赖,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发展低碳能源、零碳能源。

刘振亚表示,结合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增长动力不足的现状,“推进世界经济转型,关键要以世界能源转型和信息技术革命为契机,以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保障,发挥网络经济和规模经济优势,加快形成能源、信息、交通三网协同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推动世界经济从传统工业经济向新型网络经济升级,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实现高度电气化、高度智能化、高度全球化、高度人本化的发展目标。”

对于中外运长航来说,一带一路也给其带来了利好,在张建卫看来,中外运长航已经从战略转型当中获得了好处,未来还将追随一带一路的方向取走,将会继续开拓自己的业务,特别是具体项目方面的业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