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威论坛
绿色崛起,是适应经济发展趋势、适宜海南省情的科学发展之路,经过4年来的发展实践,其有效释放了海南良好生态环境的内在潜力,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海南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笔者来海南工作近30个年头,亲历了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的发展变化,也经历了海南对产业发展定位的实践探索。2012年,中共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当时,大家有怀疑,也有担心。4年来的实践告诉人们,绿色崛起,突出了海南发展的最大优势,适应了我国经济转型的基本趋势。绿色崛起不仅初步形成适应海南省情的转型发展新路,而且为海南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基础。
释放良好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潜力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日益成为海南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与现实生产力。
在保护青山绿水中实现经济较快增长。评价经济增长不仅要看速度,更要看质量。“十二五”海南GDP年均增长9.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并且这一速度是在严守生态底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中取得的。2015年,海南森林覆盖率达到62%,比2010年提高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7个百分点;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1.2个百分点;2010-2015年,海南单位GDP能耗降低26.9%,降至每万元消耗0.591吨标准煤,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82.2%。(见表一)
生态环境成为绿色增长的现实生产力。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城乡居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全面增强。在这个大趋势下,海南不仅严守生态底线,而且把生态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生态环境的综合效应不断显现。2015年,海南接待游客5336万人次、总收入572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1.5倍和1.68倍。以琼海建设田园城市为例,2014、2015年琼海旅游收入分别增长68%和50.1%,由此带动了城乡居民就业和收入水平的较快提高。
生态环境将成为推动绿色崛起的最大竞争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发展以健康、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条件和最大优势。以健康服务业为例,“健康”开始成为拉动海南经济增长的一张“王牌”。根据《海南省“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旅游人数将达到8000万人次,如果有30%的游客享受到国际化的健康服务产品,人均综合消费达到4000元,将带来近1000亿元的收入。
独特的生态优势牵动影响海南转型发展全局。严守生态保护底线,发挥生态环境优势,不仅需要建立完善严格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而且需要充分释放生态的潜力,真正使生态成为海南富甲天下的最大资本。在这方面,海南有其他地方不具备的某些优势。例如,海南最有条件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最有条件建设田园城市,最有条件大力发展车联网、物联网、互联网等新经济。在这些方面,仍需要做大文章、做好文章、做足文章。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转型增长
海南绿色崛起突出特点是在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中实现转型增长、可持续增长。
优化调整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服务业占比较大或农业占比较高的地区,难以像工业化地区一样,在较长时期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十二五”海南经济保持年均9.5%的较快增长,是建立在农业占比20%以上、服务业占比超过50%的基础上实现的。客观讲,实属不易。(见表二)
释放服务业和消费的市场活力。2011-2015年,海南服务业年均增长10.6%,快于GDP增速1.1个百分点;海南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50%,高于工业部门约20-30个百分点;2015年达到61.4%,2016年上半年提高到72.7%,高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59.7%)13个百分点。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现代服务业增速明显高于传统服务业(见表三)。预计到2020年,海南服务业比重将达到65%左右,由此,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将明显增大。
热带特色农业大有潜力。2015年,海南农业增加值为880.52亿元,是2011年的1.34倍;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7个百分点。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开始成为富足海南农民、服务全国百姓的另一张“王牌”。在农业占比高达23%的情况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关键是要突出农业的“热带”优势。下一步,随着热带农业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加快,海南农业的贡献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并将成为绿色崛起的突出亮点之一。
加快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是实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的关键所在。适应全国人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开发现代服务产品,提供现代水准的服务,是各方对海南的期盼。对此,海南要加大力度,在结构调整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提升国际化、现代化的建设水平与服务水平。
夯实可持续增长的坚实基础
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与较为高效的营商环境,是海南实现绿色崛起的两大基础性保障。它不仅成为短期稳增长的重要支撑,更为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以环岛高铁为标志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最近几年,海南坚持全岛整体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投资1000多亿元改善基础设施,以环岛高铁为标志的一批重要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建成,“四方五港”格局基本形成,“五网”建设加快推进。2015年,海南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为18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平方米;铁路营运里程与公路营运里程分别为1172公里、26860公里,分别比2011年提升41%、17%。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是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高铁、高速公路建设将全省的旅游、土地等重要资源连成一片,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和优化资源配置,并带动中西部市县的开发进程。尤为可喜的是,近两年海南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明显提速。例如,博鳌机场从开工到试飞仅用了10个月;345公里的西环高铁建成通车仅用两年三个月。
软环境的改善更为重要。近年来,海南加大治理“庸、懒、散、贪”等突出问题的力度,并且加大“多规合一”、简政放权等改革的力度。从海口、三亚等市县的变化看,应当说海南的软环境有明显改善。例如,由于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市场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2015年,海南省新增市场主体9.2万户,同比增长22.56%;新增注册资本2481.89亿元,同比增长38.19%。2016年上半年,在全国民间投资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海南民间投资共完成990.45亿元,同比增长20.9%,成为稳定海南增长的“压舱石”。
海南的改革仍需纵深推进。把全省作为一个大城市规划建设已提出好多年,“多规合一”改革就是要破这个题,做好这篇大文章,以充分释放独特资源的价值潜力与市场活力。仅以土地资源利用为例,尽快通过“多规合一”改革在全省实现“六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土地利用、统一产业布局、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社会政策、统一生态环境保护,全省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将明显提升。若全省土地出让平均价格提高至三亚2013年水平的40%,当年将新增116亿元的土地出让收入,相当于2013年全省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24%。如果每年把土地出让增值收益的1/3用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1/3用于增加公共财政收入、改善民生;1/3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将为海南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供重要的财力保障。(作者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