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经济观察报获悉,国资委已经全面梳理出中央企业需要专项处置和治理的“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2041户,涉及资产3万亿元。
刚刚进行了兼并重组的一家资源性央企,已经向国资委上报了22家待处理僵尸企业。与该企业进行了兼并重组的相关央企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对于两家企业兼并重组前就存在的僵尸企业,目前正在共同商议处置措施。
在上述央企人士看来,目前乃至明年处置僵尸企业遇到的最大困难有三点:债务重组、人员安置和资产瓶颈。
资金瓶颈欲解
涉及的3万亿资产,真正处置起来并不容易。
一家矿产央企人士表示,以自己所在企业为例,在资本金上,自己所在企业是转型而来,资本金非常少。今年以来,在供给侧改革中需要去产能的企业,需要清理的僵尸企业,大多数经营极度困难,面临债务问题、人员安置及资产处置困难等多重现实难题,企业乃至整个行业都需要更加具体的政策支持和更加到位的资金支持。
另外一家煤炭央企的打算是,推进子公司功能界定与分类改革,从而推进困难企业减亏脱困,破除制约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下一步将认真研究总部定位、部门设置,拟定方案,择机推进集团总部、子分公司“瘦身”,严格控制煤矿、电厂、车间等用工人数。
在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除了“人”的问题,另一个挑战便是债务问题。
前述矿产央企人士透露,集团内部在处置僵尸企业前达成的共识是,自己所在的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强周期行业,但绝不是夕阳产业,现在处置僵尸企业,剥离相关资产,进行债务重组,是为了更好地轻装上阵,等待下一个可期待周期的到来。未来几年,考虑到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行业产能出清周期较长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预计集团会受到更加严峻的挑战,进入最为艰难的时刻。该人士还表示,自己所在企业正在完善相关的债务重组方案,但是目前来看,还需要更加具体的政策支持,希望上层能给企业提供更多可参考的细项操作建议。
这家矿产性央企的着力点之一便是破产企业的后续处理上,这家央企希望能让僵尸企业顺利进入正规的破产渠道。不过,推进也不容易。该央企内部人士表示,集团下属的一家地方僵尸企业,便不愿意进入司法渠道,剥离起来困难重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袁东明认为,解决此类企业的问题需要远近结合。近期,建议各地尽快摸排统计本地区内停产超过1年且复产无望的企业数量,由主要领导牵头,组织地方国土、劳动、法院、银行等相关机构协同配合,集中处理一批停产企业破产。远期,应逐步完善土地、债务、职工安置、企业破产等方面的制度,提升行政能力,提高市场效率。
去产能初见成效
被率先纳入供给侧改革中的钢铁和煤炭行业,去产能已初见成效。经济观察报从国资委获悉,中央企业已经化解钢铁过剩产能483万吨,完成率达到67.2%,分流安置职工2.5万人,完成率达到91%;化解煤炭过剩产能2642万吨,完成率达到83%,分流安置职工2.6万人,完成率达到69.9%。
其实,一些央企能够较好完成去产能及人员分流安置的目标,原因之一在于早有规划。前述煤炭央企下属子公司从2013年起,就开始为减员增效做铺垫,该煤炭央企内部统计显示,集团的用工总量已经由2013年初的4万多人减少到了目前的3万人左右,累计减员超万人。
为了核减现有用工,上述煤炭央企“彻底清理了管理和技术岗位劳务工”。目前,这项工作还在逐步推进中,截至目前,这家煤炭央企已经通过清理管理和技术岗位劳务工实现减员314人。同时,这家央企还在绩效考核层面发力。比如试用期考核的标准更加严苛,按照企业自己的说法,“不合格人员予以辞退,不胜任工作岗位人员进行转岗培训或辞退”。
另据了解,目前,各地和国务院国资委正在按照验收办法开展去产能完成情况的验收工作,有的地区还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结合各地验收工作进展,国家层面的抽查工作已经陆续展开。
在国家发改委看来,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企业效益明显好转,行业发展状况改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市场供需总体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