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县精准发力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发布时间: 2016-09-22 15:30:02  |  来源: 西宁晚报  |  作者: 荣丽君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贫困村,贫困户,教育资源短缺,教育脱贫,全膜

青海新闻网讯大通县现有贫困村116个,贫困户8826户,贫困人口31897人。在举国上下开展精准脱贫攻坚之际,大通县委、县政府把实现精准脱贫作为一项民心所向的民生工程,党心所系的政治任务来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要求,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向贫困发起总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实施“八个一批”脱贫攻坚专项行动和十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全力为贫困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谋发展,让世代贫困的农民从内心深处点燃起过红火日子的希望。北川大地吹响了“攻坚拔寨”的号角……

健全机构完善机制

形成工作合力

调整设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总指挥,县长任第一副总指挥,35个行业部门,20个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为成员的县脱贫攻坚工作指挥部。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建立县脱贫攻坚工作指挥部联系会议制度,每半个月听取一次乡镇和部门脱贫攻坚工作汇报,根据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指挥部会议,集中研究解决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构建脱贫攻坚政策体系,贫困村、贫困户脱贫的措施更加明晰。按照明确目标、细化任务、精准到户、综合施策的原则,制定印发了《大通县脱贫攻坚行动方案》、“八个一批”脱贫攻坚专项行动方案和“十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构建了“1+18”政策体系。

●继续向43个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实现了全县116个贫困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全覆盖”。

●严格落实《大通县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工作“季度通报,半年考核,年终评估”办法(试行)》,加强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管理,促使下派驻村干部真驻实帮。同时加大对驻村干部的管理力度,采取日常督查和随机督查相结合方式,督查指导驻村帮扶工作。

●激发扶贫驻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驻村干部“传、帮、带”的作用,为全县124支驻村工作队发放工作经费496万元,并由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扶贫办负责,按地区分类为全县驻村干部发放岗位补助。

  开展大讨论

提升干部综合素质

组织县脱贫攻坚工作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村两委班子成员、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干部怎么干”大讨论活动。借助公文传输网、信息平台、简报、横幅等载体,多形式、多种类进行宣传,明确了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造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良好氛围。

实施行业扶贫

助推脱贫攻坚步伐

●2016年投入资金2842.466万元,计划于年底前完成42.904千米贫困村村级道路升级改造工作。目前,已完成道路硬化35千米,涵洞51道,完成投资1458万元。

●按照西宁市电网改造工作安排,加快全县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进度。目前,第一批农网升级改造任务已完成60%,涉及资金6218万元。

●积极争取教育脱贫专项资金,通过义务教育“改薄”、贫困学生资助、乡村教师支教计划、推行十五年免费教育机制等工程解决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短缺、贫困学生上学难等问题,合理配置教师资源,让贫困群众真正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

●为加快推进全县贫困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促进贫困村文化事业发展,认真开展文化进村入户项目,积极创办“精准扶贫·全面小康”电视栏目,精准解读中央、省、市、县各级惠民政策,为脱贫攻坚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

●积极推行贫困地区宽带、光纤等通信设施建设,已完成20个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点搭建和引进工作,通过电子商务应用,建立了贫困村特色农畜产品网络化销售模式,拓宽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之路。

●积极争取加快贫困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防洪抗旱减灾项目、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项目的落实,确保年内解决14个贫困村4166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改善8652亩耕地灌溉条件,实施好祁连山生态保护建设综合治理2016年工程、青海省大通县塔桦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工程等项目。

●依据“两线合一”建档立卡结果,将符合生态补偿政策条件的贫困户纳入到生态补偿机制,参与公益林、天保、湿地等的管护工作,通过生态补偿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目前,全县共落实生态公益性扶贫岗位护林员309名,发放管护补助370.8万元。

●投入资金1426.68万元,发放优质小麦、油菜、马铃薯良种共116.98万公斤,推广马铃薯全膜栽培3.39万亩、种植饲草7.39万亩、实施深松整地2.91万亩、新建牲畜暖棚40栋2400平方米,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64家,开展农牧科技培训88期,累计培训贫困人口7725人次,为加快全县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

  信息核查

巩固建档立卡工作

应用大数据平台核查扶贫对象。严格执行省、市“两线合一”和“五看法”建档立卡工作标准,在完成对全县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和网络化实名公示的基础上,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到农村低保范畴,并依据县财政、住建、工商等部门提供的信息,联合乡镇、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对全县贫困对象信息进行再核查,及时从建档立卡信息库中剔除有房、有车、有大型农机具或从事个体工商活动的不符合建档立卡工作要求的114户473名建档立卡对象。

争取专项资金加快脱贫项目推进

今年以来共争取扶贫专项资金24582.38万元,实施了一批带动示范好的扶贫开发项目。

●各乡镇及时编制上报了2016年产业发展和资产收益项目实施方案,在全县162个村(38个贫困村,124个非贫困村)组织实施以种植、养殖、运输、加工、服务、资产收益等为主的产业扶持项目,扶持带动12487名贫困人口增产增收。

●严格落实省扶贫局建档立卡贫困户建房面积不得超过80㎡的要求,启动实施3个乡镇5个村573户250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60户629人)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在利用好1200万元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整合发改、旅游等行业配套资金571万元,以深入挖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切入点,在东峡镇田家沟村、斜沟乡上窑村、景阳镇甘树湾村、黄家寨镇大哈门村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东峡镇田家沟村、黄家寨镇大哈门村旅游扶贫项目正在组织实施中。

●争取财政扶贫专项资金5800万元,在全县11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互助资金项目。目前,所有资金已全部拨付到位。

脱贫富民曲

【东至沟依托自然优势谋发展】

朔北乡东至沟村,以培育优势增收产业为主线,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和大型种养殖企业的协调联系,努力争取种养殖业发展项目和资金,加快种养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优势产业。截至目前,已建成了20亩蕨麻种植示范基地、375亩中藏药材种植基地、300亩饲草种植基地、100亩覆膜马铃薯种植基地和100亩覆膜甘蓝种植基地,发动贫困户成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2个,辐射带动全村38户贫困户,并分批向贫困户每户发放了30只土鸡和20公斤饲料,鼓励贫困户通过发展养殖增收。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避暑仙境·徒步圣地”为主题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将东至沟村、边麻沟村、花科庄村连成循环乡村旅游带,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特色农产品、林下养殖、民俗艺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石山产业扶贫增收益】

石山乡以村为单位,制定了今年脱贫的5个贫困村产业发展和资产收益项目实施方案,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63.66万元,扶持带动287户贫困户1229名贫困人口发展增收产业。

按照分散养殖运行机制扶持今年脱贫的贫困人口发展西门塔尔架子牛、荷斯坦(黑白花)奶牛养殖,预计2016年底养殖户户均增收5159元、人均增收1160元。铧尖村成立互助社,将50万元投入互助社运行。其余贫困村将互助资金作为金融扶贫风险抵押资金,投入农商行,按照金融扶贫运作方式,放大资金规模,支持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发展产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