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对世界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发展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面对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和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我们已经认识到,只有大幅提高经济的绿色化程度,加快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才能走出一条经济增长与碧水蓝天相伴的康庄大道。这就要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同时加快推进要素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早在80多年前,英国思想家罗素就下过一个著名论断:“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纵观人类文明史,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独树一帜,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良好的生活方式维持了所生存地区的自然环境。“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是一个富有洞察力的结论,也是对中华传统生活方式精义的重要揭示,勤俭就是一种绿色化的生活方式。如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保持勤俭、追求节约不是非要“缝缝补补又三年”,而是要大力倡导和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要尽量让每一个人都认识到,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需要坚持节约优先,强化集约意识,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形成节约集约的行动自觉;需要倡导环境友好型消费,推广绿色服装、提倡绿色饮食、鼓励绿色居住、普及绿色出行、发展绿色旅游,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价值观念的绿色转型。当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大力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更重要的是推动价值观念的绿色转型。人类要克服生态危机,继续生存下去并进一步繁荣发展,就必须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反对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反对为所欲为征服和掠夺自然。在这个问题上,儒家主张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可资借鉴的。自然资源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且本身就有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流觞至今,归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和生态文化当中,仍可贡献于当今中国和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当下,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但中国共产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行动纲领,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尝试,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全球的“绿色化”发展理念,而且为我国进入全球“绿色化”发展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的前沿创造了条件。
中华传统文明中的生态理念,为当代中国开启了尊重自然、面向未来的智慧之门,也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丰沛的源头活水。如果说工业文明是西方社会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革命性创新,那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则是东方智慧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贡献。工业文明的价值基础是功利主义,评判的尺度是效用,通行的法则是竞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思想,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工业文明追求利润、财富积累和效用最大化,导致拜金主义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环境可持续和社会繁荣。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是工业文明道路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只有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尺度,才能判断人类各种行为的是与非、对与错;只有坚持并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有效转变不择手段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生产方式,消除破坏生态环境的病根。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