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抢险第一线:洪水不退 我们不撤

发布时间: 2016-07-11 08:52:21  |  来源: 人民日报  |  作者: 倪光辉 等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洪水,抗洪抢险,范岗镇,险情,孤城

  7日,武警江苏边防总队官兵在南京紧急转移群众。

暴雨如注,险情频现。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奋战多日的子弟兵、党员干部、各地群众携手从洪水肆虐的险境绝地营救灾民,到生死危急的现场一线排除险情,在水漫土掩的断路危桥疏导交通……

这场洪水既是共同的难关,也是必赴的战场。“洪水不退,我们不撤”,抗洪一线,这是他们的诺言。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迷彩绿

7月9日,奋战在抗洪一线的驻闽部队战士刘景泰被卷入江中,目前搜救工作仍在继续。连日来,暴雨山洪造成停电和通信中断,道路塌方难以进入,福建闽清县坂东镇成为一座“孤城”。

9日下午,抗洪抢险的3名战士遇险后,东部战区一边组织搜救,一边组织抗洪任务部队迅速进入重灾区展开救援。刘景泰所在部队的110名官兵于9日19时许从白中镇出发开往坂东镇。据气象通报,坂东镇遭遇了1小时内135毫米的特大暴雨,闽清梅溪站9日洪峰超保证水位5.18米。

道路塌方,土石挡路,车辆难以行驶,战士们决定徒步行进。经两小时艰难跋涉,110名官兵进入坂东镇,成为唯一一支进入坂东镇的抗灾部队。一片狼藉的街道上,随处可见侧翻和被砸的汽车,商铺的大门被洪水冲走,汹涌的洪水已淹没街道。官兵们兵分三路迅即展开救援,转移被困群众170多人和镇卫生院行动不便的患者50余人,挖出两名被埋群众,给群众发放药品。截至10日已清淤泥近1000平方米。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迷彩绿。鄱阳溃口封堵,需要焊接大量钢筋,武警水电部队士官党员赵传明带领焊工班下料、绑扎、焊接一刻不停。连续几天的高强度作业,他的裤腿和鞋上烫得全是洞,双眼也被弧光刺得布满血丝、灼痛难忍。面对排长强制休息的命令,赵传明的回答有点“任性”:“溃口还没合龙,我不能休息。”

群众被困在哪里,党员干部就冲向哪里

7月4日,湖南宁乡县城发生大面积内涝,一天内发生10余处险情。长沙市公安消防支队赶赴现场,经一天一夜奋战,被困群众安全转移,救援小组副总指挥蒋爱兵“三跳”洪水的故事也传开了。

事发宁乡县菁华铺镇菁华铺村,暴雨让一条小沟渠变成了数十米宽的大河。为救一位被困高地的胡姓村民,蒋爱兵带3名战友乘救生艇驶去。要把村民拽回来,必须设固定支点,唯一的老电线杆成为目标,可它能否承受拉力,谁也说不准。蒋爱兵二话没说,“扑通”跳入过肩的洪水,勘测落脚地是否安全、检查电线杆是否牢固。

水流变得愈加湍急,离村民最后3米处,河水暴涨,救生艇被激流冲了个底朝天。蒋爱兵游向对岸,终于与被困村民在高地上相遇。担心村民承受不住水流冲击,蒋爱兵第二次跳入激流,用身体护着村民,与另一名战友配合,将村民终于送到了安全点。

救灾现场如战场,这边的险情刚刚排除,那边又有了新情况。

大成桥乡,一位刘姓村民已经困在房子二楼好几个小时。夜幕降临,四周一片漆黑。蒋爱兵再次请缨救援。测量得知,这片地势相对较高,水暂时不深,但刘姓村民被四周的黑暗吓坏了,不敢登艇,怕被冲到河里。

为了安抚村民情绪,蒋爱兵又一次从救生艇跳入水中,大喊:“兄弟别怕,你看,这里水不深。”刘兄弟顺利得救。

洪水暴雨中,女党员也“不让须眉”,上得了一线、守得住后方。

在安徽宣城市宣州区五星乡联圩庆丰段东埂,庆丰村村主任彭小凤身着防雨服拿着锄头挖土。掀开防雨帽,满脸是汗的彭小凤说:“圩坝出现了裂缝,我们正在填埋。”

这是个重体力活,男人都吃不消,村民都说“女的让开”,但彭小凤不同意:“女的不比男的差,况且我还是党员!”

见义勇为、互助互爱的故事口口相传

前几日暴雨,河流猛涨,险情频发,安徽桐城都在打听一位好心村民的下落。他叫章季兵,40岁,桐城市范岗镇棋盘岭村一位普通村民。

7月1日晚8时,章季兵骑车至棋盘岭村吴屋组的水泥道路时,听见桥下游传来“救命!救命!”的呼救声。章季兵停下摩托车,发现有个少年在洪水中挣扎。

落水的少年叫黄文,当晚一家人准备连夜撤离到外婆家避险,黄文骑电瓶车到棋盘岭村吴屋组时,遇到上游泄洪,洪峰刚好经过此处,黄文连人带车被洪水冲到了桥下,这时正遇到了路过的章季兵。

章季兵跳进了湍急的洪水中,水势很凶,他把落水少年拖到一棵即将被淹没的大树上,少年抓住树枝幸运得救了,章季兵却被洪水吞噬。7月4日下午,章季兵的遗体最终被找到。

记者行走在抗洪一线,看的最多的,除了滔滔江水,就是大伙儿一起抢险的场景;听的最多的,除了救灾的号令,就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救灾故事。

7月5日凌晨1点,洪水来袭,湖南桃江县三堂街镇中心医院停电。此时,一位即将临盆的产妇正被困在前往医院的路上。三堂街镇民兵应急分队的队员和社区工作人员找来一把椅子,抬着产妇在齐腰深的水里摸索前进。医院一楼进水,就把产房设在了三楼;医院没电,医务人员就举着手电筒来照明。20多分钟后,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大家叫他“洪水宝宝”。

(王军峰、胡伟、王喆、张志维、陆炜、谢析搏参与采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