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山贵水 爱绿护绿

发布时间: 2016-07-08 08:43:03  |  来源: 人民日报  |  作者: 万秀斌 汪志球 黄 娴 郝迎灿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护绿,传统资源型城市,湿地类型,行政公益诉讼,爱绿

梵净山上,清新空气洗洗肺;杉木河边,“矿泉水”上好漂流……盛夏,低纬度高海拔的贵州充满“绿色诱惑”。天蓝、地绿、水清、气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响亮的品牌,也是后发赶超的巨大优势。

纵然“天生丽质”,也需后天养护。从“GDP挂帅”到“环保问政”,再到“绿色政绩”,贵州自我加压,自觉积极追求绿色发展。

懂绿护绿,筑牢生态底线

站在镇宁县环翠山公园茂密的树林里,凉风袭来,丝毫不觉暑意。“以前一说有山有树,总觉得是‘穷地方’,现在哪里去找这么安逸的环境哟!”73岁的张玉芬说。

“利用独特的山水资源,依山傍水进行规划,既能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也能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镇宁县副县长向月贵说得好,绿水青山是老百姓的福气,也是发展的财气。

家有珍宝,还需识货。从过去依山傍水伴树属于“欠发达”,到现在“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变,贵州人的底气十足。贵州之绿,弥足珍贵。

黔西县林泉镇海子村松林坡十几公里的巡山路,是村民魏开华26年来几乎每天的“必修课”。“吃够了破坏生态的亏,失去了更珍惜!”经历了大炼钢铁、毁林开荒,到上世纪80年代末,海子村的森林覆盖率不足8%,“海子”一天天干涸下去。1989年,魏开华从林业站背回100多斤华山松种子,重又让松林坡上长满了松树、披上了绿装。从那之后,守护这片绿,成了魏开华和乡亲们毕生的事业。

懂了绿,护绿更加自觉。近年来,贵州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石漠化治理、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探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2011年至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到2015年底,全省森林面积达1.32亿亩,森林覆盖率超过50%。全省共建有78个森林公园、104个森林和野生动物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和40个湿地公园。

在“林城”贵阳,“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向全世界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在毕节试验区,一个个曾经“不适宜人居住”的村寨变成了美丽乡村;在铜仁和黔东南生态文明试验区,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相互交融,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在黔南和遵义,湄潭翠芽和都匀毛尖打响了贵州绿茶的地域品牌……

生态产业化,添绿增收一举两得

在玉屏县朱家场镇,曾经2万多亩的荒山荒坡,如今“摇身一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油茶林。老乡吴荣顺告诉记者,这里陡坡多,土层薄,过去种子洒一片,秋后收一箩;现在栽上树,林下种药材,既添绿又增收。

贵州多山,以往垦了田土、跑了水土,现在换个方式“吃山”——植树、种果、栽茶、养花……贵州将农业和二、三产业有效连接,“接二连三”建设现代山地高效生态农业。

绿色作底、处处生金。近5年,贵州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近25%,去年旅游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9.1%,成为支柱产业。

“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立足市场需求,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充分发掘生态财富,扩大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把良好生态资源变成‘常青树’‘摇钱树’。”贵州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谌贻琴表示。

既向贫困宣战,又不能向污染低头。贵州坚持“两条腿”走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在贵州日恒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固体废弃物高炉矿渣“变身”成了超微粉,能使水泥和混凝土多项性能得到提高。近年来,传统资源型城市六盘水“立足煤、做足煤、不唯煤”,将“废物”循环利用,打造工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新范本”。

跳出能矿产业抓工业,因地制宜选择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友好型产业,贵州的眼光更远、眼界更高。

守好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贵州正奋力后发赶超。“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去年6月在贵州考察时的讲话为贵州增添了底气。截至目前,贵州全省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工商注册企业已达1.7万家,惠普、IBM、高通等200多家全球著名企业在黔项目总投资超过2400亿元,产业规模总量已超5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今年以来,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投入203亿元开工170个项目,实现增加值220亿元。

制度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持久动能

每天一大早,家住贵阳市乌当区振华小区的小朋友玲玲都会“监督”父母将垃圾分类装入垃圾箱。一个小小的动作,可以让这个近百户的小区每年减少碳排放30吨。在我国首批低碳试点的贵阳市,越来越多的市民正迎来低碳生活。

小到社区垃圾分类,大到全省产业发展,都离不开生态文明制度的创新引领。

——用法律的“正义天平”守卫生态环境。9年前,全国首家环保法庭——贵阳清镇市环保法庭成立,一起环保组织诉造纸厂偷排污水的案子,成为国内第一起进入审判程序、且环保组织诉求得到法院支持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今年1月,锦屏县人民检察院诉县环保局行政公益诉讼案一审宣判,县环保局对相关企业违法生产怠于监管的行为违法;随后,县环保局长和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被免职。这又成为全国首例审结的检察机关提起的生态环保行政公益诉讼案件。

如今,贵州为畅通环境官司的“方便之门”,成立了省高级人民法院生态环境保护审判庭、省检察院生态环境保护处和省公安厅生态环境安全保卫总队,率先在省级层面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体系。

——用考核“指挥棒”引领绿色发展。2014年,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实施,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条款是:规定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GDP考核,转而增加循环经济产业、清洁型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新指标。

近年来,贵州还实施了“绩效考核评价”“自然资源资产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生态损害责任终身追究”三项制度,被干部们形象地称为“过三关”。

——用补偿机制、市场力量巧解治污难题。2014年初在赤水河流域实行的生态补偿则为双向补偿,即上游毕节市出境断面水质优于二类水质标准,下游受益的遵义市缴纳生态补偿资金;反之则由毕节缴纳生态补偿资金。生态补偿制度实施以来,遵义市共缴纳给毕节市生态补偿资金0.28亿元。

而在赤水河最先实施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则尝试引入市场的力量。由排污企业采取付费方式,把治污所需的运营设备、维护工作交给第三方机构来完成,实现排污与治污分离。“环保部门和企业共同制约监督,凸显出前所未有的优势。”遵义市环保局副局长张黔明说。

“绿色是多彩贵州的主色调。贵州人民越来越懂得‘绿’、爱护‘绿’、用好‘绿’。今天的贵州因生态更加美丽、更多精彩,焕发出无限的绿色生机。”贵州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永远在路上。”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08日 09 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