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奇瓷神韵再铸辉煌[组图]

发布时间: 2016-04-28 10:05:15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丁海嘉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丁海嘉,文化参赞,瓷器,文化交流,哈萨克斯坦,中国文化节,景德镇
哈萨克斯坦景德镇陶瓷文化展开幕式

在捷克的任期结束后,我于2005年9月回到国内工作。那时,同事们都在热议着中俄两国将在2006年和2007年互办国家年活动的事。

我被分派负责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以及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文化交流事务。根据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国领导人的倡议,将于2006年在哈国举办“中国文化节”活动。

哈萨克斯坦,这个中国西北边陲比邻的国度,我曾在那里工作、生活了三年,结识了许多亲如兄弟姐妹般的朋友。一晃七年过去了。与他们共同度过的岁月里,一桩桩、一件件愉快合作的往事,却是那样令我念兹在兹、朝斯夕斯。

他们现在生活得可好,用什么“礼物”带给哈国的朋友们?我不时地思索着这个问题。

2006年初。一天,江西省博物馆副馆长、我的好朋友刘昌兵来北京出差,顺便看望我。身材高挑、文质彬彬的昌兵戴着一副近视镜,说话时总是笑眯眯的。

“丁参赞,我们博物馆的馆藏很丰富,你什么时候有时间到南昌,我想请你参观一下我们的馆藏展品,有些还是国宝级的景德镇古瓷器。”

“这段时间我们正在商量去哈萨克斯坦举办展览的事情。如果能搞成一个《景德镇瓷器文化展》,你觉得如何?”望着他熟悉的面孔,我询问道。

据我所知,历史上,哈萨克斯坦曾是中国瓷器向外运输的重要通道和目的地之一。哈萨克斯坦及中亚地区的古代金银器和壁毯工艺,曾与景德镇瓷器产生过重要的交流。景德镇烧制青花瓷器的青花料(“氧化钴料”,古时称为“苏麻离青”),最早就是由中亚、西亚的商人带入景德镇的。

近六百年来,景德镇瓷器深入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社会生活,并成为最美丽、最昂贵的工艺品之一,曾被十六和十七世纪的欧洲称为“白色金子”。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帝王宫廷以收藏精美的景德镇瓷器为荣耀。近一千年来,景德镇瓷器沿着横穿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穆斯林国家的百姓对青花瓷器更是情有独钟。

“这是个好主意!如果我们馆藏展品不够,我还可以向景德镇市博物馆借展品。我在那里工作过许多年,有不少朋友,我想,他们也会全力支持的。”昌兵显然一时兴奋起来。

“瓷器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中国素有瓷器之国的美称,瓷器(CHINA)成为中国的代名词,瓷器文化堪称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我们争取把这件事做成。”我也积极地回应。

在阳光和煦的五月,我来到了江西南昌,与好友昌兵聚首。在他的陪同下,我们一起来到了久闻盛名的瓷都景德镇。

景德镇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形似盆状。境内山峦起伏,东北方向为黄山余脉,群峰环峙、地势高峻;东南方向为怀玉山北坡,山岭逶迤,河川纵横交错;北部有源于安徽祁门县大洪山的昌江,自北向南越境而过,汇入鄱阳湖,景致壮美,真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今天的景德镇,无论现代化的街道,还是狭窄幽暗的弄堂,处处都隐匿着瓷器的影子,宅居着身怀绝技的匠人。被碎瓷片填充的路基下,也沉埋着无数令人啧啧的故事。自从瓷器诞生不久,就和这座城市相生相伴,不知是瓷器造就了景德镇,还是景德镇成就了瓷器。

在昌兵的指引下,我们一同来到景德镇的古窑参观。古窑展示区内有古代制瓷作坊。在小器手工作坊,直观地展示着景德镇瓷器的工艺流程。从拉坯、印坯、利坯、挖足、施釉、画坯,到青花瓷、青花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各种古法手艺、绘制方法,尽收眼底。正是在这一间间简陋得近乎原始的作坊里,诞生了景德镇的四大名瓷:青花瓷、颜色彩瓷、玲珑瓷和粉彩瓷。

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制瓷生产作业线、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行走在大、小作坊,各色古窑,还有堆积如山的松木柴垛之间,仿佛穿行在历史的时空隧道中。

千年窑火,几度辉煌,几度暗淡。“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中国瓷器始于汉,兴于宋,盛于清。在宋朝形成的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中,景德镇官窑瓷器集历代名窑技艺精华,独树一帜。“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景德镇瓷器在清乾隆时期更以其精美奇巧的造型,五彩缤纷的釉色,华缛多姿的纹饰,闻名遐迩。

在景德镇,镇窑是迄今保存最完整、最具价值的古窑。镇窑是烧制特色传统瓷,尤其是颜色釉瓷最合适的窑炉。镇窑以松柴为燃料,对于火候的控制,有极高的要求。

昌兵介绍到,当地人用“三年出一个状元,十年出一个窑火师”来形容对窑火的把握之难。他还给我讲了个“风火仙师童宾”的故事。

明朝万历年间,皇帝派太监潘相到景德镇来征税。他强逼陶工们为他制作大批稀奇古怪的瓷器,想发一笔横财回京。陶工们日夜不停地赶制。由于这些造型奇特的瓷坯,烧窑的火候极难掌握,始终烧不成一件正品瓷。在专横的潘相淫威下,瓷工们一个个累得死去活来。一位技艺高超的窑工童宾,看到同伴一个个地倒下,决心以身祭窑,拯救大家。在潘相答应不再虐待窑工后,童宾跳进烧得通红的窑里。在场的窑工们看到这悲壮的情景,都流下了悲愤的热泪。数日后开窑,瓷器果然烧成了,件件洁白如玉,个个端端正正。为了纪念这位献身的烧窑师傅,陶工们为他建了一个庙,塑了雕像,封为“风火仙师”。时至今日,为景德镇人供奉。

从古窑出来,在昌兵和景德镇官窑博物馆馆长的陪同下,我们先参观了御窑遗址,来到博物馆的陈列室。馆长热情地向我介绍道,宋末元初,景德镇匠人发现了“高岭土”这一烧制瓷器的重要原料。它的发现,犹如一座里程碑。从此,“高岭土”成为全世界对这种材料的统一称呼。不仅景德镇因此重生,整个瓷器史都由此转向。

元青花的诞生,把中国瓷器从素色釉彩推向拥有图案的彩瓷时代。瓷器已经不是简单的实用器皿,而是时代文化的积淀。它不仅蕴含着风雅,更融汇着一代代景德镇人精神的寄托。作为一个多元时代的见证,元青花不愧是一朵炫耀异彩的奇葩。

陈列馆内,一件件熠熠生辉的瓷器,晶莹剔透、温润如玉。虽然它们静若处子,却早已掀动了人们渴望的狂潮。为了得到它,人们曾在大漠孤烟中风餐露宿,曾在惊涛骇浪里九死一生。

宋青白釉胡人牵马俑,可谓器美神丰,通过捏、塑、刻、划等多种手法,制作精细,造型逼真,人与马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其胎质细洁,釉色青中显白,积釉处呈现出湖水绿,质感似翠如玉;仿佛可以看到古丝绸之路上铃声响处马帮来的盛况,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宋冰裂纹釉香炉,造型朴实,胎体薄而细腻,釉色柔润清雅,含蓄细腻;近距离观察,就会发现瓷釉上布满细微的裂纹,即为“开片”;纹片纵横交织,层层叠叠,晶莹透亮,犹如冬天江河里的冰块碎裂,变化万千;在青釉的掩映下,如同闪光的鳞片和蝉翼,可谓巧夺天工;

仿元青花凤首扁壶,青花蓝色凤头,凤冠高纵,眺望远方。凤鸟颈羽毛分别披在壶的肩和两边,凤身躯羽毛形似鱼鳞,长羽缤纷、精心描绘、生动流畅; 全器端庄秀美,青花发色青翠浓艳,浑厚沉融,瓷质精细,造型严谨工整,雍容典雅;

仿元青花莲池鱼藻纹大盘,器型硕大,胎体厚重,胎质细腻,釉质光亮莹润;鱼画得极为生动细致,嘴角微张上翘,鱼尾轻微摆动,惟妙惟肖;釉下青花发色纯正,幽箐明丽,“苏麻离青”釉彩料运用得出神入化;

我被一只玲珑瓷碗所吸引。昌兵告诉我,青花玲珑瓷是在明宣德年间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融青花技术之长,集镂雕艺术之妙,玲珑剔透,精巧细腻,具有清新明快之感,颇具艺术价值;

我们一起来到一只清祭红釉玉壶春瓶前。只见祭红瓷瓶曲线变化圆缓,弧线构成柔和匀称的瓶体,线条优美;胎质致密细腻,胎骨坚薄轻盈,造型周正俊秀,线条流畅;甜美肥厚的祭红釉,发色纯净,均匀光滑,鲜红欲滴,似血如霞,娇艳动人,更显华美。

昌兵对我说,景德镇至今还流传着一段凄美的传说:明宣德年间,皇帝着红龙袍偶从一件白瓷器旁走过,发现白瓷被映成了红色,独具魅力。于是,令景德镇御窑厂马上烧造。可窑工们几经试验,都烧不出令朝廷满意的红色祭器。眼看时限将到,再烧不出来就要大祸临头。此时,一位老窑工的女儿得到仙人托梦,要她投入窑火中以血染瓷。于是,她趁人不备投身窑中,只见一团炽热的白烟腾空而起,满窑瓷器皆成红色。为了纪念这位烈女,人们就把这种红色瓷器叫做“祭红”(霁红)。这种被蒙上神秘色彩的祭红瓷,深受历代帝王喜爱。清乾隆帝曾在观赏一只宣德祭红梅瓶时大喜,特作《永宣窑祭红瓶》一诗赞许:“晕如雨后霁霞飞,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画翻嗤画足空。”

听后,我叹道,华夏上千年,文明发展每注入一滴新鲜血液,文化融合中每一次阵痛,似乎都烙印着覆巢之下的不破不立。几多花开花谢,云卷云舒,过往兴衰,漂逝如烟。惟有这些稀世珍宝,穿云破雾,飞跃时空,在喧嚣的尘世中,展示着不变的宁静与隽永。正所谓,千年精神铸一体,天成国色唯祭红!

我对昌兵说,一定要把这段凄美的“祭红瓷”传说,添加到《景德镇瓷器文化展》中,最可以体现源远流长、前仆后继、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此时,馆长插话说,博物馆的藏品大多为孤品、绝品,为海内外罕见。其中,元青花五爪龙纹围棋罐、明洪武釉里红地白缠枝莲纹大碗、明永乐白釉三壶连通器、明宣德青花行龙纹蟋蟀罐、明宣德斗彩鸳鸯莲池纹盘、明成化三彩鸭形香薰均是“镇馆之宝”。这些藏品也可以列入展览。

说来也巧,我们在这里与被誉为“瓷圣”和“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的耿宝昌老人,还有他的“高足”、我的好朋友陈华莎不期而遇。年逾耄耋的耿老红光满面、精神矍铄。得知我们此行的目的,连连称道,“这可是件大好事!海嘉,有需要,尽管找我。你跟华莎很熟悉,我忙不过来,还有她呢。你们可以选一些高仿瓷器,历史上这叫‘本朝仿前朝’。现在的景德镇高仿技术十分了得,如果一段时间不来,我也跟不上这里的发展。”

在耿老的推荐下,我们选择了仿十四世纪(元代)青花牡丹纹梅瓶和仿十四世纪(元代)青花海涛牡丹纹盘,牡丹是中国古代最崇尚的花卉,象征着富贵,以及仿十五世纪(明代)青花花卉瓜藤纹大盘,瓜藤象征着子孙繁衍。

我们一面参观,一面构思,策划着“非同寻常”的展览。江西省文化厅、景德镇市政府对这个出国巡展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

2006年9月11日,《奇瓷神韵—中国景德镇瓷器文化展》在哈萨克斯坦故都阿拉木图国家卡斯捷耶夫艺术博物馆隆重开幕。

哈萨克斯坦文化信息部部长顾问萨利姆让诺夫在开幕式致辞中说,中哈两国的文化交流使两国人民领略了不同文化的风貌,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了解,促进了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中国文化历史悠久,瓷器文化更是久负盛名,伟大丝绸之路上的瑰宝今天再现哈萨克斯坦的艺术殿堂,是哈国的文化盛事。

近百件精心挑选的景德镇瓷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建立、哈国最大、收藏最丰富的哈国艺术殿堂与广大观众见面了。展柜里,美轮美奂、造型迥异、不同年代的瓷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前来参观的观众。

展品分成历史经典系列、传统风格系列和现代创新系列三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如胡人牵马俑、高足杯、高足碗、执壶、大盘、烛台、扁壶和连续植物纹样、多重同心圆装饰等,一批传统风格作品的造型和纹饰具有中亚地区的历史文化信息。

现代瓷“美人图”瓶、“红釉女兵”雕像、“祖孙乐”雕像、“天女散花”雕像、仿油画人物瓷板、手指画盘、泼彩“秋天的树林”瓷板,以及“李白醉酒图”罐等当代创新作品,以其色彩多变、手法丰富、格调高雅、立意精巧,受到哈国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

很多观众纷纷在留言簿上留言,盛赞中国瓷器艺术的精湛高雅。有些观众称,身处色彩纯美的中国瓷器之中,心灵得到艺术净化,希望中国能把这样的艺术更多地带到哈萨克斯坦来。

哈国“哈巴尔”、“KTK”、“阿斯塔纳”、“拉哈特”、“阿拉木图”等电视台,以及《哈萨克斯坦真理报》各大媒体对本次中国文化节展览活动进行了详尽的采访和报道。

9月21日,我随文化部孟晓驷副部长、哈国文化信息部阿利耶夫副部长,在开完中哈两国文化和人文合作分委会第二次会议后,来到阿拉木图,来到哈国卡斯捷耶夫国家艺术博物馆,共同参观中国文化节的展览。

在富丽堂皇的博物馆展厅里,我见到了阔别七年的哈国老朋友,原文化部外事局长塔玛拉,以及博物馆馆长乌玛尔别科夫博士。老朋友相聚,自然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他们对我说,他们十分喜欢《景德镇瓷器文化展》这份匠心别具的“礼物”。至今,在他们的家里,还珍藏着当年我赠送给他们的景德镇茶具。瓷缘再次使我们相聚在阿拉木图。

从哈萨克斯坦回国后,江西省博物馆和景德镇博物馆的专家们对展品再次做了补充和整饬。

2007年3月27日,《白色的金子—中国瓷器精品展》在莫斯科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亮相,典雅的中国瓷器以其特有的温润光泽吸引了众多俄罗斯人的视线,成为“中国年”系列文化活动精彩灵动的一抹靓丽的风景线。

这次展览以“灿烂的中国古代瓷器文化”和“充满活力的中国现代瓷器文化”为主题,展品分为古代瓷和现代瓷两大部分,制作年代跨越千年,既有古代皇家瓷厂贡品,也有民窑佳作;既有老艺术家的作品,也有中青年艺术家的创新瓷艺;从瓶、罐、板等实用器皿到艺术创作意味浓郁的像生瓷、壁画……形式丰富,全面展示了中国瓷器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在古代瓷展厅,五件国家一级文物藏品引来观众啧啧赞叹:宋代青白釉牵马俑造型栩栩如生,两个深目高鼻梁的牵马人伫立在仰天长啸的马匹旁,仿佛行走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在稍作休息;元代的青花莲枝牡丹纹瓶,展示了受古代波斯蓝釉陶瓷装饰影响的中国瓷器釉下青花装饰;青花瑞果纹瓶由景德镇明代皇家御窑厂生产,尽显古代景德镇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神韵;

一口直径1米开外的釉上彩富贵荣华纹碗,在现代瓷展厅尤为抢眼,从其绚烂的色彩与奇特的造型,观众能感受到当代中国瓷器艺术的创造力。近几十年来,中国景德镇瓷器艺术继承传统的同时,结合中国画、水彩画、油画、雕刻等艺术门类,努力变革创新,使古老的中国瓷器文化充满现代活力。

展览得到了俄罗斯主办方和媒体的高度重视。作为俄罗斯国家最高艺术殿堂的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首次向精美的中国瓷器敞开了大门。俄罗斯公共电视台、文化电视台、电视中心以及《生意人报》、《文化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展览进行了专题采访和报道。

《中国瓷器精品展》从莫斯科走到克拉斯诺达尔,走到加里宁格勒。展览先后还到达了日本东京和法国巴黎。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当地观众的追捧和喜爱。

作为中国一个核心文化载体的陶瓷,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的人文精神,是可以触摸的历史,是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感知的一种记忆。瓷器,它是可以触摸的中华民族文明史。

中国瓷器也在“物竞天择”的谶语中,迎来一个前无古人的盛世年华。瓷器,无论它愿意与否,都将被时代裹挟着一路前行,和丝绸、茶叶一起,成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见证,铸造着新的辉煌。(作者:丁海嘉 文化部外联局原驻外参赞)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