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勇院士:钢铁产能过剩如何化解?

发布时间: 2016-03-16 14:51:30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方青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钢铁行业,钢铁出口,产业,节能减排,产能过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干勇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佟静)钢铁是流程制造业的代表行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化解钢铁产能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那么钢铁产能过剩应该如何化解,节能减排技术如何实现科技创新,中国钢铁未来的发展前景又是怎样的?中国网《中国访谈》2016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就此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

中国网:干院士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网的采访。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钢铁行业的绿色发展,它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

干勇:钢铁是流程制造业的代表行业,而且在咱们国家,应该说它的流程技术是发展比较完整的。为什么说它完整?它具有一次十多亿吨钢的生产能力,就说明它的流程打通了,技术很顺畅。但是注意,钢铁是一个煤、铁、化工综合的行业,是用煤来还原矿石,所以它有大量的二次能源,气体,转炉煤气,高炉煤气、焦炉煤气,里边还有大量的能源,有一氧化碳、有氢,这是可以作为二次能源再利用的。所以实际上循环和节能减排任务很重。

绿色发展为什么是最高的一个发展阶段?末端治理、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再到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一个全面的阶段,它代表绿色、生态、智能的结合,所以最高是绿色。所以钢铁行业的发展就是四个字,绿色、智能。

中国网:如果我们想达到这个绿色化的目标,我们还需要从哪些方面着力?

干勇:绿色化首先是流程。还要继续调整流程、理顺流程。当然产能是目前行业第一大问题,然后是绿色流程和绿色产品、高端产品,然后就是几个突出的耗能大工序,烧结、焦化、高炉。它们余热的回收,比如说高炉渣的余热、焦炉荒煤气的余热,烧结的脱硫,这都是在行业里边目前来说的瓶颈问题,要集中力量解决。

中国网:这也是我们钢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点方向?

干勇:重点方向。第二就是,全流程的仿真系统。就是它的模拟能源流和铁素流,它是两个流,实际上是三个流。因为它是二次能源多,它用煤也是能源,用铁是铁素,所以是物质,能源流、铁素流,还有一个信息流,要统一,要协同优化。所以在流程技术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下一步我觉得是可以继续在ERP的管理下加上工业互联网。

中国网:“互联网+钢铁”,这个含义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它具体包含了怎样的内容?

干勇:找钢网只是一个物流,是个贸易,当然它也正在走入技术。工业互联网指的是从原材料的买进,到产品的研发、设计、流程技术的改善、控制,一直到最后销售,还没完,要到销售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富余性能的跟踪、反馈、改进,这个全流程。

中国网:那您认为,目前我国的钢铁产业和国际钢铁强国还有怎样的一个差距?

干勇:要我说,中国已经是准钢铁强国,已经从大国进入强国,全世界也公认。主要的还有一些薄弱点就是,在一些高频特殊钢上有一定的弱点。在普钢系统,在生产大流程技术、大装备技术、工艺技术,甚至包括钢铁人才,都进入了强国范围内。

中国网:目前我国的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非常严重,应该如何化解,对此您有怎样的建议?

干勇:钢铁去产能是目前最大的挑战,它是整个行业亏损的主要原因。我觉得这个实际上,也不能完全地靠自然的市场淘汰,政府应该发力。但政府的发力应该是有序的,就是要精准调查每一个区域的钢铁产能、净资产债务,包括银行债务、安置人员等等,包括它的成本,包括市场的分布。主要是分区域,我觉得两大区域很重要,一个是上海流域,武钢、沙钢、马钢、宝钢,这个流域要进行一个大的平台建设,要他们来协调产能,就是各自承诺降低产能,又根据市场的划分来协调,找到一个最佳的合作点。利用互联网系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减少产能过剩调整周期。国外是花了将近20年到30年,我们不能说慢慢去淘汰,然后是漫长的、惨烈的竞争,搞20年以后才调整到位,我们要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把原来的单打独斗变成平台合作,现在有大数据做支撑。

中国网:实现技术的共享。

干勇:技术共享、数据共享、市场共享。大数据代表了技术、代表了市场、代表了政策、代表了控制。因为你所有的东西都是靠数据表现的,如果这个数据建得很全,所有的平台上的钢铁企业就以大数据的判断来分布产能,进行合理的安排,把成本降到最低,那么这些人就能活下去。谁先进入这个平台,谁就能活下去。

中国网:那这个平台应该由谁来牵头?

干勇:这个平台实际上我觉得应该政府出面,当然现在宝钢建立了欧冶云商,大平台,它想达到这个目的,但是就一家,有难度,所以应该是第三方。宝钢如果越是在欧冶云商上突出宝钢生产,别人越不敢来。所以如果第三方,或者政府出面,比如说长江流域这些钢厂共同来协商,强强结合,就有希望。

第二个领域是环渤海领域,鞍钢、河北钢铁、天津钢铁、首钢,这个量巨大。如果这些人在一起协商,就可以把一些落后的、资金链已经断了的先淘汰掉,然后他们来制定规则,来分布产能。如果在平台上做一个联合,利用大数据做支撑,共同协调,实际上价格也不会变成白菜价,也不会争相去拼命生产。因为现在每天大家都自己拼命生产,认为自己可以薄利多销,但是整个量一过,价格就下来了,亏损得一塌糊涂。所以这种平台,经济体这种合作,我觉得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结构调整的效率,而且减少产能过剩的调整周期。

中国网:“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鼓励钢铁行业走出去,那对于钢铁行业走出去,您有怎样的建议,应该如何走出去?

干勇:中国卖什么,什么便宜,这点很明显,中国已经卖了一亿吨钢到全世界,现在你到哪个国家都在骂你,因为你把那里的钢铁行业冲击得一塌糊涂。他认为你是倾销,你在低于成本,你在亏损卖。非洲比你贵,是因为非洲需要比较长距离的运输,就是它附加费高。另外,你不可能把污染和能耗留在国内,而把钢铁又卖出去,所以我们不鼓励钢铁出口。

中国网:您对钢铁出口是不鼓励。

干勇:不鼓励,我们只是补贴高端钢材,和变成了家电、机械产品的出口,而不是把钢铁,特别是钢胚、原材料出口,这太不合算了,中国太吃亏了,你把你的能源消耗了,把你的环境污染了,卖出去还赚不了钱,只是养活人。去年卖到一亿吨以上,那国际价格也下来了。

中国网:是一个恶性竞争。

干勇:所以最后“一带一路”和国际化产能转移,它是整个工厂搬到外边去,利用国外的资源、能源,当然我们可以用资金、技术、人才去帮他,这样转移是对的。这个企业是在国际、国内两张牌上来救活自己。

中国网:实现钢铁行业的绿色发展需要技术的突破,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绿色技术方面的水平是怎样的?如何更好地实现创新?

干勇:现在实际上,我们的吨钢综合能耗已经降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因为我们的钢厂流程都很好,但是因为你绝对量大,所以虽然单位能耗在下降,总污染的量还是急剧上升。现在我们节能减排的措施都很好,每个工厂的二次能源回收率都很高。比如它用转炉煤气、焦炉煤气、高炉煤气发电,自给电、自备电,95%是靠自己发电。但是也不行,因为像这种钢厂全国又建了很大一批,总的产能高,所以绝对的污染量和排放量上来了,这是受不了的。

中国不光是要达到国际先进标准,而要超过国际先进标准,你的人均资源和能源条件没有国外好,国外是人少地多,中国是人多地少,资源少。所以你要达到一般的国际先进标准都不行,总污染量还是很大的。

中国网:所以我们技术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干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当然节能减排实际上措施很多,钢铁行业的每一家的节能减排和环境目标要说起来,绝大多数是符合要求的。但是还要提高水平。当然有的企业上了环保设备,但是不运行,怕增加成本,这是不对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先警告,再这样就勒令停产。当然我们在产能上要严格执法,就是包括它的环境,包括它的贷款的偿还能力、资产的分布等等,还有产品质量是不是真正达到要求,就是对这些不合格的工厂、企业我觉得都应该强行地让它停下来。

中国网:刚才您提到技术,我们这个技术以后是自主创新为主?还是吸收引进转过来的为主?

干勇:现在我们的节能减排技术,我估计一大半都是自主创新。所以关键在装备,就是节能减排的装备和核心元件可能部分是国外的,更多是国内的技术,比如说我们现在高炉的整个专家系统,基本上都是国内的,因为高炉是耗能大户;烧结,现在烧结脱硫技术也上来了;焦化,我们所有的焦炉都采取了干熄焦,所以就可以发电。而且我们高炉煤气顶层,用干法除尘,是全世界第一,五千立方米的高炉是用干法除尘,所以它每吨的发电量比国外高30%-40%,就是利用这个顶层的煤气来发电。

中国网:未来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您是如何理解的?

干勇:第一步是淘汰产能。然后把几个耗能工序的主体技术要攻下来,要进一步提升,然后吨钢能耗还要降10%左右。水现在已经很先进了,但是我认为应该每吨钢降到3吨新水消耗。再加上采用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化。当然“十三五”我觉得只是一个调整期,但是通过五年到十年,我认为可能要十年左右,最后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中国网:应该比西方国家二十年到三十年要缩短。

干勇:我觉得能缩短。我是比较看好的。

(记者:佟静 摄像:刘哲 后期:周姗姗 责编:宋若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