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 魏博)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两座山论”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已经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多年前习近平曾说过,“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两座山论”,最朴实却充满了辩证思维的发展观,蕴含着总书记多年来对“绿色脱贫”的关切与深思:一方面,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另一方面,发展要立足实际,充分认识自身的自然条件,劣势不一定是累赘,或许成为优势。
记者曾经深入多个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在生态环境最恶劣的地区,往往伴随着最极端的贫困;还有部分地区守着绿水青山,却因为没有好的产业支撑,而难以致富。无论来自哪个国家、地区,人们都希望享有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生活,然而,鱼与熊掌如何能兼得?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话题,也吸引了代表委员们的关注,他们对总书记的“两座山论”有着切身的体会,挖掘他们背后,其中并不乏“青山”变“金山”的科学实践和精彩故事。
点沙成金,“非公”里的绿色脱贫
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发表了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讲话,给民营经济吃了定心丸。据全国政协常委、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回忆,总书记听完他以“履行社会责任,坚持治沙扶贫”为主题的汇报之后,关切地询问“你这么大的沙漠生态工程干了多少年,花了多少钱?”并且嘱托:“你们一定要继续坚持做好这项事业,我会持续关注和支持。”细微之处见真情,总书记的暖心话,令庄严的政治盛会充满了温情,让治沙企业家感受到了他对沙漠贫困百姓沉甸甸的惦念。
“吹尽狂沙始到金”提起黄沙变“金山”,王文彪委员,这位从沙漠走出来的企业家满是感慨,“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重要论述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行动指南。我们在沙漠里坚持了28年,在内蒙古库布其等地治理沙漠1万多平方公里,构筑防沙治沙、生态修复、生态产业开发环环相扣的沙漠生态产业链,来带动10万农牧民脱贫。”
库布其沙漠,中国第七大沙漠,记者看到了另一番景象,1/3已经披上了绿装,部分农牧民开起了红红火火的“牧家乐”,向游人讲述着“沙窝窝”变“香饽饽”的传奇故事;还有的将沙地流转给企业,收着租金,同时又成为企业员工,甚至还开着轿车去种树,变成了“沙漠金领”。在第五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汪洋副总理表示,我们走出了一条治沙与治穷共赢的中国特色的荒漠化防治道路,库布其就是探索荒漠化防治的典型代表。而库布其模式,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也成为联合国向世界荒漠化地区推广的中国经验。
“仅仅西部就有26亿亩沙漠,其中三分之一可以治理利用,这就蕴含着十几万亿元的投资空间。正在创业的朋友们,应放眼西部、放眼沙漠。那里空间很大,空白点很多。”王文彪委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