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北州委书记:如何精准脱贫 牧民最缺什么

发布时间: 2016-03-13 17:18:02  |  来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孙婉露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尼玛卓玛,旅游脱贫,州委书记,精准,扶贫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委书记 尼玛卓玛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当前全国的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精准”二字是对扶贫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青海省作为西部欠发达的民族地区,通过多年努力,贫困有所缩减,而今正是到了啃硬骨头的阶段,余下的待脱贫人口都是最难以脱贫,也是最难以巩固的群体。为了有效推进扶贫工作,青海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难题呢?中国网中国访谈2016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就此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委书记尼玛卓玛。

中国网:书记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全国的脱贫攻坚工程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现在的扶贫工作重在“精准”,那么海北州在落实“精准”二字上面有哪些举措?

尼玛卓玛:应该说无论是从十一五、十二五,因为咱们青海毕竟是西部欠发达的民族地区,省委、省政府一直是按照中央和国家的要求,把这个工作抓得很紧。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应该说贫困面有所缩减,贫困人口脱贫的工作一直都在向前推进,但是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的是,现在我们再来做这项工作的时候,到了啃硬骨头的阶段了,因为剩下的都是最难以脱贫的,也是最难以巩固的群体了。在总书记去年6月份在贵州发表了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之后,省委、省政府结合青海的实际,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进行广泛调研,又从如何加强这块工作上下手,接天线、接地气,做了一系列安排部署,召开了若干次全省性的重要会议,来推进这项工作。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说省委紧紧地抓住了“精准”二字,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扶贫攻坚工作的要求,因为只有让我们底数更清,工作的要求更明确,才能真正实行精准脱贫,把脱贫攻坚战给它打赢了。在这点上头,省上连续召开了三次专题会议,部署了精准识别的工作。在民族地区,有些贫困人口的脱贫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可能有一个反复的过程,也许他今年的贫困程度在国定标准以上,那么明年他家里头有了读书郎了,有病人躺在床上了,房屋破漏了等等,都可以造成他的反复贫困。在这点上头,我们就加大了精准脱贫识别的工作力度。我们海北藏族自治州是民族地区当中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滞后的一块地区,在我们这个自治州,农牧民的贫困面还是相当大的,而且这个贫困面处在大山甚至深山之中,本来牧民的生活、生产就是比较分散的,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让他们实现脱贫,最首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做到精准识别,在精准识别过程当中,我们把总书记提出来的“五看”法(编辑注:“五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五看家中有没有人卧病在床),结合我们的实际,给他做到“七看”,增加了我们的具体内容,比如说“有没有发展产业的能力”,如果他没有发展后继产业的能力,即便国家扶持政策再好,他也是暂时脱贫,所以我们把类似这样的问题加进去之后,进行了“七看”。“七看”之后,我们州上识别出23800贫困人口,这些人按照省委“八个一批”脱贫的战略部署,我们又开始对这些精准识别过的人群再进行原因的精准识别,也就是致贫原因的精准识别,为我们下一步按照“一户一策一方案”的工作要求,拿出真正让他们稳固脱贫方案的举措打下基础。

截至目前,应该说海北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安排部署和要求,精准识别阶段的工作已经全线完成,正在分析致贫原因,同时拿出“一户一策一方案”,来推动这项工作。在我们牧区,应该说少数民族群众是居多的,让他们实现脱贫,把攻坚战打赢,跟全省、全国一同迈入小康的话,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去做。现在我们也是想了很多接地气的办法,在如何让他能够社保兜底一批,异地搬迁一批,产业发展一批,旅游脱贫一批等“八个一批”上头下功夫。我们也结合实际,着重在电商扶贫脱一批,旅游发展脱一批,产业发展脱一批上头,再下大的力气。因为我们海北州自然环境非常优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各族群众对于手机等这些通讯手段的掌握都比较有基础,因为我们已经实现了通讯全覆盖,群众对这些都非常地欢迎,并且我们都充满了信心,只要我们每一项工作举措到位,在精准的基础之上,一定可以做到精准脱贫。

中国网:您刚才反复提到了海北州大部分地区是牧区,我们知道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现在畜牧业的生产方式是处在比较低级、比较传统的阶段,那么您觉得我们对畜牧业的发展应该给予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牧民最缺的是什么?

尼玛卓玛:青海是农牧大省,海北也是农牧为主的区域,农牧业不仅仅是稳固整个国民经济的第一基础、支柱产业,更重要的它也是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最主要的工作领域。海北一直是在农牧业发展上头为全省探索经验的区域。在“十二五”的时候,省委就确定把海北州打造成青海的高原生态畜牧业示范州,本着这样的工作思路,尤其是结合扶贫工作,我们现在觉得海北州在推进整个农牧业产业扶贫工作上,摸索出了自己一定的经验。同时,我们也觉得在下一步工作推进当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我们主要的工作经验就是我们已经从完全的靠天养畜,实现到了由科技做支撑,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我们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你比如说我们解决好牛和羊的温饱问题以后,实现藏系绵羊的“两年三胎”,其他地区只能做到一年一胎。牦牛我们也从原先的两三年一胎实现到每年一胎,这样来提高生产率。这个里面我们是采取了很多的科技手段,比如说人工授精,保证它在暖棚的圈养时间和饲料的补喂等等。

在农牧民贫困户脱贫的产业梦实现过程当中,面临着技术推广的问题,还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档次的问题,同时还有需要在生产关键环节上,得到科技支撑的问题。

中国网:我们知道青海在扶贫领导机制上是选派了第一书记驻村开展工作,第一书记是选拔了哪些人?他们的工作到底深入到什么地步呢?

尼玛卓玛:在产业扶贫思路上头,我们更多推进的就是发挥我们派到村上去的驻村第一书记的积极效用。他们去的时候,都是我们选出来的最优秀的青年干部、科技人才,还有咱们优秀的后备干部,把这样一群优秀的人才派到基层第一线,通过他们辛辛苦苦的工作,深入到一家一户去,为每一家开药方,为每一家摸好脉,推广咱们的扶贫举措,来实现脱贫梦。在这点上,我们已经见到了初步成效。我们派下去的驻村第一书记都能够非常认真地带着使命,带着责任,到每一家牧户当中去,看他们的贫困程度、状况,还要摸清致贫的原因,并且结合着这些,根据我们现在产业发展的需要和一些现状,提出让他们进行脱贫的举措,实现了一户一方案一举措。截止到现在,应该说农牧业产业扶贫这条路子已经闯出来了,在今后发展上,我们如果要提高农牧业的劳动效率,更应该在延长产业链和提高生产效率上头下工夫,比如说我们生产的牛羊肉、皮张、毛等等这些畜产品怎么样能够通过深加工,提高它的附加值,这个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在产业扶贫上,我们急需的是支持农牧业后继产业和产业链延长环节上的企业,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初级产品都能够进行深加工,提高它的附加值,农牧民就可以从原先只是单纯地放牧、种田,变成产业工人,继续把自己的产品进行深加工,而且扩大市场销售,这个势必可以让扶贫工作更有成效,更加稳固。

中国网:通过您刚才的介绍,我们也了解到科技手段对于农牧区畜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方面您有什么样的期待?

尼玛卓玛:我们特别盼望的是有这样的科技人员能够来研究我们当地的优良品种,再把这些优良品种予以推广,同时能够把繁育的技术普及,传授给每一个农牧民,这样我们就可以使得农牧民在自己传统的优势,也就是咱们非常好的空气、水、草,这些生产基础条件之上,又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效率就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记者:孙婉露 摄像:王一辰 后期:周姗姗 责编:李虹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