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都说:“要想富先修路”,当农民出身的刘嘉坤在1984年带领村民卖牛卖羊凑出1.77万元修路钱的时候,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就已经成为他在随后的日子里不能卸下的重责。中国网 郑亮摄影 |
九间棚“脱贫衣、摘贫帽”之旅
1984年,时任村支部书记的刘嘉坤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责任制,”带领当地村民架电、修路、挑水,开启九间棚村的“脱贫衣、摘贫帽”之旅。
从1984年12月到1985年4月,仅仅五个月的时间,一条宽6米、长3500米、大小24道弯的盘山公路沿龙顶山蜿蜒而行,进入大山深处,打通了九间棚村“脱贫致富”的“任督二脉”。
九间棚村因地势陡峭,到处都是石缝,难得盼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也根本蓄不住水,种植出来的黄梨干涩难以入口。果农们担着黄梨,杵着竹竿下山,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颠簸着,黄梨要么洒落,滚落石缝中,要么就摔得稀巴烂。“别人卖一毛钱一斤或是8分钱一斤,我们就只能贱卖,连3分钱一斤都没人收,”刘嘉坤无奈地摇摇头。
为解决“用水难,吃水难”的问题,1986年,刘嘉坤看准村西北3500米之外的一处天然石洞,打起“高山水利”的主意,毗邻悬空悬崖建扬水站、连池、输水,实现了“路跟渠,渠带路,母子水池满山布,浇田园,灌果树,洗衣做饭水到户”。刘嘉坤还带领九间棚人治理山滩2100亩,整治耕地450亩,栽植水土保持林8万亩,人均果树120余棵,农民人均增收千元。
为鼓舞群众士气,刘嘉坤扯着嗓子向大家喊道“大家踏实干、好好干、干出好成绩,总有一天总书记、总理都会过来瞧上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