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之都”格但斯克的中国情缘

发布时间: 2016-02-19 10:14:29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丁海嘉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格但斯克,波兰,丁海嘉,文化参赞,索波特,欧洲,邦克一族,历史,文化
格但斯克是波罗的海沿岸的一座历史名城,位于维斯瓦河入海处,是波兰北部最大的城市。因当地盛产琥珀,被人们誉为“琥珀之都”。 它与索波特、格丁尼亚两处城镇,沿海岸线一字排开,共同构成庞大的港口城市联合体,即当地人所称的“三联城”(大格但斯克),人口总数已逾一百万。
老市场


格但斯克是波罗的海沿岸的一座历史名城,位于维斯瓦河入海处,是波兰北部最大的城市。因当地盛产琥珀,被人们誉为“琥珀之都”。

它与索波特、格丁尼亚两处城镇,沿海岸线一字排开,共同构成庞大的港口城市联合体,即当地人所称的“三联城”(大格但斯克),人口总数已逾一百万。

格但斯克是波兰造船、石油化工、机械和食品加工工业中心,是重要海港和交通枢纽,也是重要的科学、文化、艺术、高等教育中心。格但斯克还因历史上多次爆发工潮而成为波兰第二大政治中心。此外,它的海洋旅游和娱乐业也十分发达,每年来此度假的游人如织。

对波兰这个历史悠久的北部名城仰慕已久,这其中还有一段与波兰难解的中国情缘。

格但斯克三联城之一的格丁尼亚,便是“中波轮船股份公司”的所在地。一睹格丁尼亚的“芳颜”,寻觅那段早已逝去的“岁月”,也正是我期盼已久的夙愿。

2009年8月,正是旅游黄金季节,我与几位好友结伴而行。我驾驶着捷克名车“斯柯达”,疾驰在广袤的平原和丘陵地带。

造物主对波兰十分慷慨,赐予它丰富的自然美景。公路两旁,松柏成片,绿树成荫。我们时而穿过沼泽和湿地,时而越过森林与河流,时而穿行无垠的草原及连绵不断的丘陵,时而奔驰在透明如镜的湖泊旁,景致旖旎。

清新、湿润的空气夹带着原野的芬芳,迎面吹拂,和风熙徐,沁人心脾,十分惬意。波兰的北部和西部为温和的海洋性气候,冬季温暖,夏季湿润,气候格外宜人。尽管已是盛夏,却没有些许燥热。

这里曾是斯拉夫人最早的定居地,古称“格但奈兹”。从公元13世纪起,已有与荷兰、英国、斯堪的纳维亚诸国的通商记载,16-18世纪成为欧洲最大的商港、手工业和文化艺术中心之一。1793年被普鲁士占领,改名为“但泽”,将附近直通波罗的海的一条狭长地带划出,作为波兰出海通道,称为“但泽走廊”。

一战结束后,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但泽”为自由市。它是联结东普鲁士地区和德国大部分领土的咽喉要地,成为德意志和波兰两大民族之间反复争夺的主要焦点,因此波、德两国均将该市视为自己的生命线。每次战争之后,失去这座城市的一方,均会引为奇耻大辱。二战前夕,纳粹德国要求收回“但泽”和“但泽走廊”,并以此作为进攻波兰,发动世界大战的借口。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的军舰炮击“但泽”的波兰基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爆发。战争期间,市内绝大部分建筑被毁。大战结束前夕,1945年3月,苏联红军从纳粹手中攻占该市。激烈的战斗使得城市满目苍夷、几近废墟。有四分之一的人死于这场战争。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协定,格但斯克在普鲁士和德国统治了一个半世纪后,重新成为波兰领土,恢复格但斯克名称。

在这座波兰历史文化名城里,拥有众多形式独特的古建筑群,尤以古城、圣•扬大教堂、老市场、圣玛利亚教堂和古城墙残垣等最为著名,多具哥特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

老城内,保留了部分“汉萨同盟”时代遗留下来的各类古建筑和雕塑,很有特色。二战曾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所幸还不是完全毁灭,我们还能从那些残垣断壁和幸存下来的建筑中,体会到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

因久居华沙,来到这里,便产生一番新鲜感,明显觉得格但斯克老城与华沙老城风格迥异。华沙老城的色彩是如此的绚丽,各式各样的建筑几乎用尽了所能想到的五彩缤纷的颜色,非常迷人,但多多少少带着现代的气息。

格但斯克老城则是另一番风味。这里的大部分建筑都还保留着当年那略显斑驳的色彩,给人一种强烈的历史沧桑感。每次从城中心的步行长街走过,踏着湿漉漉的石板路,看到那座座巍峨挺立,富丽堂皇,直冲云霄的钟楼和教堂的尖顶时,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雨果、狄更斯笔下描述的几百年前的欧洲。

老城吸引着众多的游客。长街和圣玛丽亚大教堂(圣玛丽亚大街)是老城的核心区。“绿门”是长街的入口,这里是老城最主要的一条道路,也是游人如织的地方。圣玛丽亚大教堂则是这里最大、最宏伟的古建筑。我们因 时间有限,只是走马观花看一看,在长街走上一个来回,去圣玛丽亚大教堂登高望远一番,也算到过格但斯克了。

如果时间充裕,老城核心区域的北边和南边也应该去看一看。徘徊在旧城的小巷内,脚踏着中世纪那略带湿滑的石头路面,耳旁不时传来仙乐飘飘。声音来自附近的教堂,大管风琴奏出肃穆庄严的圣乐,令人驻足凝神聆听。

望着身旁过往的行人,像是做了一场尘烟旧梦,使人不由得联想起唐朝刘禹锡的名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怀古幽情油然而生。在这个童话般美丽的城市,散落到各处的眷恋,凝结成浓得化不开的情愫。

从长街出口“金门”出来左转,可以看到一栋黄顶黑身的建筑,那是格但斯克老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老起重机。这栋建筑里的起重机设备建于15世纪,是由人力控制的木制转轮完成起吊,据说可以承载两吨的重量。与老起重机隔河相望的是一片建筑废墟,记录着二战时期城市被焚毁的残酷历史。现在这些残墙有的已经变成涂鸦爱好者的画板了。

从长街出来,我们正巧赶上那里的集日。忘记了一路的疲惫和颠簸,我们几人心情格外兴奋,脚步匆匆,奔向集市。这里真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人头攒动,整条街道都沸腾了。

街道不宽,但很长,一眼望不到头。街道两旁摆满了日用品、服装、鞋帽和各种针织品,货物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来这里赶集的有波兰人、德国人、乌克兰人,捷克人,还有立陶宛人,真可谓是“国际贸易集市”。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波兰年轻的“邦克一族”,几位年轻人友好地摆好“POSE”,我用相机记录下他们热情好客的美好瞬间。

带有“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标签的货物比比皆是,无论是服装还是鞋帽,质地都很不错,而且价格非常便宜,稍不留神就会买到货真价实的“国货”。在这里,中国的针织品备受青睐,成为集市的“抢手货”。

走得口干舌燥时,来到街旁一家冷饮店。卖饮料的是两位波兰姑娘,身材苗条,明眸皓齿,金发碧眼,肤若凝脂,落落大方。

我们买了几瓶“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后,想换购一瓶“托尼克水(Tonic Water)”。这下可难为了两位俏姑娘。我们想得很简单,退一瓶“百事可乐”,换一听“托尼克”,因“百事可乐”要比“托尼克”贵一点,找回差价即可。

没想到,两位俏姑娘几乎是异口同声说道,请我们把购买的全部饮料和找的零钱退回,重新买过。我们没有半点揶揄之意,按照她们的“吩咐”,在“交割”后,两位姑娘“憨”得可爱,花了十几分钟,恨不得把脚趾头都用上,再也算不清这笔帐。

我们只得忍着喉咙的干渴,帮她们算清账,方才罢休。望着我们几位“外乡人”,她们也偷偷地捂着嘴笑了起来,赧颜红颊目含羞,连声致歉。

其实这种“憨态”在波兰并不陌生,随处可见。在“憨”的背后展现的是“认真”、“淳朴”和“诚信”,真可谓“童叟无欺”。我曾多次领教。

记得有一次买琥珀,我看中一款“大块头”、色泽均匀圆润的蜜蜡琥珀,“老板”认真地对我说,这是一块用边角料“人工合成”的琥珀,虽然好看,但不是原石加工出来的。

我赶快向他讨教,怎样识别琥珀的真伪。他在桌上撕了一些纸屑,取出一块真琥珀,在衣服上擦拭了几下,竟然将纸屑全部吸了起来。而用我看中的那个“大块头”,无论怎样擦拭,也吸附不了纸屑。听说,真正的琥珀在摩擦后产生“静电”,甚至可以吸附铁屑。

琥珀可以说是格但斯克最耀眼的一张城市名片。琥珀在拉丁语中的本意为“精髓”,在汉语中的意思是“虎之魂魄”。

欧洲人对琥珀的开采与热爱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古罗马时期,琥珀工艺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甚至形成了一条专门从琥珀产地向罗马运送琥珀饰品的“琥珀大道”。格但斯克则是这条大道的起点。

波罗的海盛产琥珀,波兰是世界上琥珀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格但斯克则是波兰加工和出产琥珀最为重要的城市,自古便有“琥珀之都”的美称。

据考,4000万年前,波罗的海被茂密的原始丛林所覆盖。松柏科植物分泌的树脂经过千万年地质作用的洗礼,固化成为树脂化石——琥珀。不少琥珀是被波罗的海的波涛从海床中冲刷出来的,冬季暴风雨来临时,海底的琥珀又被波涛冲到岸上。

琥珀的英文名“amber”,原意即为“海上的漂流物”。人们在冰冷刺骨的海水中寻觅着致富的宝藏。在历史长河的某个早晨,一场暴风雨过后,在波罗的海沿岸小镇的海滩上,人们搜集到了4400磅琥珀。随后,人们学会了在浪里撒网“捕捉”琥珀,也学会了在浅滩搅动沉淀物,筛选琥珀的办法。琥珀不仅仅出产于海中,格但斯克城外还有一个琥珀矿。

约在公元前700-800年,古希腊盲人诗人荷马在《奥德赛》中,形容金链子上串着的琥珀珠子闪烁着太阳一般的光泽。这也许是目前最早提及琥珀的文字记载。公元前,古罗马人对琥珀的青睐造就了琥珀的兴盛。罗马皇帝尼禄宫殿中装饰着琥珀,随身佩带琥珀珠子、串链和护身符,成为贵族们的装饰品,上层妇人还习惯在掌心握一颗琥珀球,用来去除异味。根据古罗马作家老普林尼的记载,一小枚琥珀的价格远超过一名健壮奴隶的身价。

15世纪到18世纪,格但斯克的琥珀加工业达到了巅峰。按照富有的商人、贵族、教士和王室的要求,无数精美绝伦的琥珀作品诞生在格但斯克的手工作坊中。手工匠人以琥珀与银为原料,制作各种工艺品和日用品,首饰盒、珠宝、雕塑、帆船微缩模型、鸟笼、杯子、勺子、油灯……都是当时流行的器物。

在富丽堂皇的巴洛克风格审美导向之下,人们发掘了琥珀在加工成首饰之外,还可用来制作更为大型或者独特的工艺品的潜力。在格但斯克琥珀博物馆,还可以看到一些当时保留下来的珍贵作品。其中有一个制作于1724年的大型琥珀首饰盒,通体由形状、颜色各异的琥珀拼接镶嵌而成,盒顶还装饰着一个天使吹号造型的象牙雕像,莹润可爱。

随着国内收藏热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这里“淘宝”,贩运回国。国人的购买力不可小觑,不觉中已经把原本不菲的琥珀价格抬高几番。

“三联城”的另外两座城市,索波特和格丁尼亚也是波兰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尤其是夏日的海滨,银滩碧波,风情万种。北部是一片沙子的海洋——这里的沙子清爽、白净和美丽。宽阔的波罗的海海滩位于高高的悬崖下方,沿着山岬蔓延;悬崖和山岬后方的沙子形成了众多的沙丘。其中一些是流动沙丘,宛若真正沙漠的“崴灞”(地名:Leba),就是这样的流动沙丘。

在波罗的海中,与碧浪搏击之后,躺在温暖、细腻的白沙滩上,晒晒太阳,疲惫的身体得到大地母亲的爱抚,是那样舒适,那样惬意,如婴儿依偎在母亲宽广温馨的怀抱之中。

“三联城”的姊妹城市,格丁尼亚是波兰最为重要的港口城市,航运业发达。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冷战思维禁锢着东、西方世界,朝鲜半岛再起战火,“新月形”包围圈、贸易禁运和经济制裁,欲将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在波兰的倡议下,中、波两国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合资公司“中波轮船公司”,开通欧亚航线。公司轮船一律悬挂波兰旗帜,冲破海上封锁线,从欧洲连绵不断地运来了新中国急需的各种物资,正是在这里开启了通往中国的第一班航程。

中波轮船股份公司是中国创办的首批合资公司中,唯一一家远洋运输企业。公司总部位于上海,欧洲地区总公司的总部就在风景如画的格丁尼亚。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于东欧局势动荡,波兰国内发生经济困难。波兰政府请求中国给予支援,中国政府立即伸出援手,以无息贷款形式支援波兰八万吨冷冻猪肉。运输猪肉的任务,中波轮船公司当仁不让。

八月的上海,室外气温达到35摄氏度以上,而冷冻肉的装舱温度不能高于摄氏零下五度。而在开往波兰途中有很长一段航程沿着赤道西行。三天三夜炙热的骄阳,把船舶的铁甲板烤得可以煎鸡蛋,但冷冻舱里必须保持摄氏零下二十度的温度,这给运输带来的困难可想而知。当这些冻肉顺利抵达波兰格丁尼亚港,端上波兰朋友们的餐桌时,有位波兰主妇由衷感叹:“中国人的心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美好!”

中波轮船公司历经世纪风雨而不衰,成为连接两国人民友谊桥梁和纽带。

如今,市中心有几条伸向大海的码头。码头旁停泊着参加过二战的军舰,现代化的巨轮和载客戏水的机帆船。入口处有一组喷泉,四周鲜花盛开,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在嬉戏。

索波特(Sopot)是波兰的休闲度假胜地,也是目前波兰最大的海滨浴场。沿着沙滩漫步,欣赏波罗的海的风景。一望无际的沙滩是免费开放的,傍晚太阳要落山的时候,海岸上沉默的教堂和钟楼晕染在玫瑰色的雾霭里,时间仿佛变得模糊。光着脚丫在湿润棉软的白沙滩上散散步,看着空中不时掠过的海鸥、白天鹅,以及灯火阑珊码头旁停泊的帆船,十分惬意。

在我们下榻宾馆不远处,是欧洲最长的木栈桥(MOLO)。栈桥与蔚蓝的大海交相辉映,是旅游者的必到之地。栈桥的总长度大约是600米,从沙滩延伸入海的部分有将近500米。

在桥上走一走,吹吹海风,别有一番风味。在栈桥上,我们遇到一对波兰老年夫妇。丈夫坐在折叠椅上,悠闲自得地拉着手风琴,演奏着波兰著名的《波兰圆舞曲》。这是一首波兰妇孺皆知的快三舞曲,激情的乐曲,明快的节奏,悠扬的韵律,仿佛把游客带到了圆舞曲的世纪。

他身旁的老伴深情地眺望着大海与天际相连处的一抹余辉。也许,她在追忆逝去的青春岁月,她就是那个为机灵的猎人送黄油面包的年轻美丽的姑娘;也许,她什麽也没想,只是在静静地欣赏着瑰丽的晚霞,沉浸在低沉婉转的海潮声中,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栈桥尽头有座小码头,停靠着欧洲中世纪的大型木质帆船,被游人称之为“海盗船”。黄昏时分乘上“海盗船”,在徐徐的海风中“乘风破浪”,肯定会很爽!绵延的海滩,绿得发黑的波罗的海在阵阵涛声中,掀起层层浪花,带着一丝神秘,出现在我的视野中。那些被历史的浪花涤尽后的古老故事,在我目光难以企及的角落,浅吟低唱。我陶醉了。

格但斯克仿佛像镶嵌在波兰大地北部的一块巨大的琥珀。它是那样晶莹剔透,色泽娇艳,光鲜温润,凝结着自然与时间的沉淀。历尽沧桑磨炼,给它增添了无数瑰丽和神秘的色彩,实为天地之“精珀”。

格但斯克不愧为“琥珀之都”,当地出产的血珀是众多琥珀中历史地位最高的一种,有如血一般艳丽的色泽,是血液、生命、力量、愿望和热情的象征。这其中最为光鲜夺目的一块“血珀”,不正是中波两国人民用血汗和友谊凝结而成的吗?!(作者:丁海嘉 原波兰文化参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外宣专家)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