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白尼的同乡

发布时间: 2016-01-06 15:34:20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丁海嘉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丁海嘉 波兰 哥白尼 文化交流

与马尔沙维克品尝苏格兰威士忌

谈起波兰,不能不使人联想起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

哥白尼,一位敢于向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向至高无上的神权发起挑战、捍卫科学真理的斗士,用无懈可击的“日心说”理论,颠覆了自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以来一千四百年的“地心说”,对当时的科学和昏聩的宗教权威造成了巨大冲击,掀起了人类有史以来天文学上一次震撼人心、惊世骇俗的伟大革命。

在波兰中北部,有一座中世纪的城市,屹立在维斯瓦河畔,千百年来,宽阔舒缓的维斯瓦河滋养着这颗欧洲明珠,它就是托伦。然而,真正让托伦闻名于世,还是因为这里是哥白尼出生的故乡。

我的一位波兰朋友,便住在这座波兰母亲河维斯瓦河畔的城市。

记得,2007年,我来波兰工作没多久,文化处的朋友小程向我引荐了一位波兰朋友。我走进使馆会客室,只见一位波兰客人迎面走来。他中等身材、浓眉大眼、相貌堂堂,五十开外的身躯已略显“发福”。

“参赞先生,很高兴认识您!我叫阿达姆•马尔沙维克,来自哥白尼的故乡托伦。我与您前几任参赞和使馆文化处的同事都是好朋友。有空时,欢迎您到托伦做客!我将不胜荣幸。”他敦厚的鼻梁上,架着一副厚厚的近视镜,一双灵动的眸子炯炯有神,透射出真诚的目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有主见、卓尔不群的人。他用俄语热情地向我打着招呼。

小程向我介绍,马尔沙维克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出版人,在托伦有他创立的出版社和很先进的印刷厂,曾几度与使馆合作出版图书,向波兰读者介绍中国。

“在捷克工作时,我曾与当地朋友合作,用捷克语出版过一些很不错的图书,有《中国文化掠影》、《中国古代文学精品选编》、《中国》等一些书籍,反响很好。不知您是否感兴趣?”听了小程的介绍,我试探着问道。

在经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后,虽然“冷战时代”已被历史画上了句号,但“冷战思维”却依然残存在一些经历过“剧变”国度的民众心目中,如同梦靥,挥之不去。像他这样既不讳忌讲俄语,还能主动与使馆合作出版书籍,介绍中国的人,实属不多见,可谓“寥若星辰”。

“您如果有机会,我们不妨找个时间,最好能到托伦来,谈谈具体的合作项目。我相信,您绝不会失望。”马尔沙维克热情地发出了邀请。

九月上旬,我在国务院新闻办工作的朋友吴伟,一位精明能干、秀外慧中的中年女子,率中国出版代表团到访波兰,探索与国外合作发展的途径,寻觅志同道合者。

我邀请马尔沙维克来华沙,出席与中国代表团的商洽活动。也正是这次机会,使马尔沙维克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活动期间,他再次邀请我们去托伦。

择日不如撞日。在举办了国庆招待会后,便是假日。我们决定去趟哥白尼的故乡、也是马尔沙维克的故乡-托伦。

波兰气候介于东欧大陆性气候与西欧海洋性气候之间,属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温带,一年四季无酷暑、无严寒。虽说已经进入十月,属晚秋季节,但天气格外晴朗。

发源于喀尔巴阡山脉的维斯瓦河一路向东流淌,宽阔的河面,盈盈秋水,波光粼粼。我们驾车一路向西,溯流而上,前往托伦。路上微风习习,秋阳杲杲,好不清爽。

开了大约三小时,一座红砖砌就的城堡出现在我们面前,沿河绛红色斑驳的城墙,还有众多的尖塔、钟楼、教堂和哥特式建筑,在蔚蓝色的苍穹下,在色彩斑斓的丛林中,显得更加古朴、沧桑。这便是始建于公元十三世纪的托伦城老城区。

我们沿着通向市区的大路,径直来到马尔沙维克的出版社所在地。

这是一座颇具现代感的建筑。简洁的线条,青灰色的外墙,金属结构的玻璃雨搭,玻璃砖和玻璃幕墙,无不显示着建筑物主人的独特性格,直爽、透明、率性,既传统,又不失时尚。

马尔沙维克是个地道的“见面熟”。见到我,已开始称兄道弟。我们也亲昵地称呼他老马。在他宽敞的总裁办公室里,早已准备好十分地道的苏格兰威士忌。杯中呈琥珀色、清澈透明、焦香四溢的威士忌,口感甘洌、醇厚、圆润、绵柔。

我喝惯了伏特加类型的酒,喝威士忌还不大习惯。老马几杯酒下肚,便向我介绍起喝威士忌酒的好处,“威士忌是一种神奇的酒精饮料,它富含鞣花酸,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有抗癌之功效。威士忌还可以让大脑变得更活跃,对心血管非常好,可以防止动脉产生血栓。英国人称它是‘生命之水’。”

“威士忌肯定能帮助你‘消灭’这个累赘的肚子!”望着他“发福”的肚子,我打趣道。

摸着过早隆起的肚子,他诙谐地一笑,“但愿能‘消灭’它。我的夫人哈尼娜早已向我提出‘抗议’了。”

参观了他主宰的“小王国”-马尔沙维克出版社之后,我把英文版《中国文化掠影》样书递给他。

“我们出版社有很强的英语翻译和编辑出版方面的专家。用不了一年,我就能请你来参加这本书波语版的发行仪式。到时我把托伦市长也请来,你意下如何?”

“我也把大使请来,我们共同庆贺一番。”

说话间,我们已经来到了哥白尼故居。

哥白尼故居位于老城区圣安妮大街17号,现更名为哥白尼大街。这是一座建于十四世纪、三层红砖砌就、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红砖被岁月的风雨琢蚀得凹凸斑驳,已略显沧桑。1473年2月19日,哥白尼就出生在这里。

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厨房,简单的木制家具上摆放着碗和碟子等,而价值不菲的银器则似乎在述说着这个家庭旧日的富贵与辉煌。故居管理人员向我们介绍,哥白尼的父亲曾从事贸易,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商人。母亲是一家金银首饰店老板的女儿。通过展厅里的一些陈设,包括铜矿样本、盐矿样本和货币等,可以想象当时托伦的社会风貌。

18岁时,哥白尼离开托伦,就读于波兰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学习期间,他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496年,年轻的哥白尼只身来到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攻读法律、医学和神学。

哥白尼故居里,还展示了他的一些学术手稿、制作的天文仪器和数学仪器等。这些手稿和仪器并不是在故居完成的,而是模拟了哥白尼当时观测天文的情景。

在故居管理人员的眼里,哥白尼聪明得有些“狡猾”。早在1530年,他就完成了《天体运行论》的首稿,但直到1543年逝世前,首稿问世整整十三年后,才由他学说的支持者出版,避免了在其有生之年,像后来者布鲁诺遭火刑的厄运。

马尔沙维克陪同我们一起来到托伦老市政厅前。在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老市政厅前,耸立着一座高大的青铜雕像。雕像中的哥白尼左手举着天体运行仪,右手轻轻抬起,眼神坚毅地望着天空。雕像基座上,刻着这样一句话:“哥白尼,托伦市民,他让地球转动,令太阳和天空静止”。哥白尼创立“太阳中心说”的伟大理论,宣告了“天命论”的彻底灭亡。

哥白尼学说很早传入中国。有史料记载,1620年7月,汤若望等传教士随船来到中国,其中不乏精算之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带来在欧洲各地募集的七千多部书籍,其中就有两本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早已有了穿越千山万水的交融与对话。而书籍在其中则是这些“对话”的重要载体,传媒人则是人类科技与文化交流的推动者。

毋庸置疑,哥白尼是托伦的骄傲,是波兰的骄傲,同时也是“地球村”居民的骄傲。老马自然很为有这样的同乡而格外自豪。

我同马尔沙维克漫步在托伦老城区中世纪石板铺就的步行街上,边走边聊。

“我已经与吴伟女士、安徽出版集团和人民大学出版社有过接触,很想同他们开展进一步的合作。请参赞先生帮我想想办法。”马尔沙维克向我透射出真诚的目光,说道。

“你们不妨先开展对等出版图书,进行对等版权贸易的合作。合作得好,再谈深入合作的事。我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就开始实行试婚制。你们也可以先‘试婚’麽。我可以做这个媒。”我再次望着他突挺出的肚子,以及充满欲望的眼神,不失时机地建议道。

眼前的老马,已显露出作为精明商人的机敏,追求事业发展的强烈愿望,有着与哥白尼类似的聪明的“狡猾”,可谓“欲壑难填”。

回到华沙后,我与好友吴伟进行了热线联系,把马尔沙维克发出的邀请传递给安徽出版集团和人民大学出版社,再次做起了“保山”和“月下老”,重操“撮合之事”。

中国俗话说得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翌年。中国经历了太多的灾难和考验:雪灾、骚乱、疫情、大地震接踵而至。境外反华势力沆瀣一气,掀起一股股恶浪,真有黑云压城之势。

马尔沙维克凭借着在商海使舟丰富的经验、敏锐的洞察力,规避开一处处暗礁险滩,驾驭着自己的“小王国”,穿梭于中波两国之间,传播着两国民间传统的友好情谊,穿越严冬、乍暖还寒的初春,迎来绚丽多姿的春天。

五月下旬,阳光和煦,波兰大地已披上了生机勃勃的春装。

安徽出版集团总经理田海明率团访问哥白尼的故乡托伦。这是一个“相亲”的日子。老马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时刻。

在“相亲”的日子里,波、中两国出版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商谈。双方就版权互惠贸易和互译出版图书达成了共识。安徽出版集团成功输出《聊斋故事选》、《中国人的民俗世界》、《中国人的心理解读》、《中华文化精要丛书》等四种图书,这些图书将翻译成波兰语,同波兰读者见面;同时,中方将引进波兰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哥伯尼传》、《世界100名优秀音乐家》等图书,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双方都希望,在出版、科学和文化领域内,继续开展更广泛的合作。

“相亲”喜讯传到华沙。我这个“月下老”,将马尔沙维克和田海明一行请到华沙最好的中餐馆“皇宫酒家”,“自掏腰包”,为他们举办一场“定亲宴”,以示庆贺。

这次轮到我这个“月老”做东。小程先我一步来到酒家,点了辣香酸甜、滑嫩爽口的宫保鸡丁,色泽红亮、香气四溢的铁板牛柳,光泽金黄、外焦里嫩的拔丝苹果,还有酒家的“招牌菜”北京烤鸭。

我专门定了一瓶波兰“维波罗瓦-Wyborowa”伏特加,用以助兴。按照波兰人喝伏特加的习惯,事先放在冰箱里冷冻,喝的时候拿出来,斟酒时,四十多度的伏特加酒液已呈粘稠状。喝到嘴里,冰爽甘冽,别有一番风味儿。

菜是中国的菜,酒是波兰的酒,可谓中西合璧。两国媒体人欢聚一堂,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好不热闹。

几杯酒下肚,老马已涨红了脸,兴奋地告诉我,他准备带领托伦哥白尼大学校长、市议会议员去中国“省亲”,专程造访安徽出版集团,寻觅更好、更多的合作机缘。

因与田海明是第一次相识,他有些担心我这个“月老”不胜酒力,低声提醒我,“丁参赞,下面还有节目呢,您点到即可。”他哪里知道,我这个文化参赞曾经真正“武”过,年轻时在北大荒“屯垦戍边”,曾有过就着豆腐皮喝一斤“北大荒烧酒”的记录。

在我这个“月老”的见证下,田海明代表安徽出版集团,与马尔沙维克签署了第一份合作协定书,迈出中、波出版界人文合作坚实、卓有成效、令人欣喜的第一步。使馆与马尔沙维克的合作也越来越多。

接下来,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我们与马尔沙维克合作,先后出版、发行了波兰语《中国文化掠影》、《中国2008》,以及介绍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三部曲《中国巨变》、《浦东奇迹》和《珠江故事》丛书。

2009年,使馆与马尔沙维克再度合作,与托伦市政府、波兰文学家协会、波中友好协会,在托伦共同举办了“中国主题日”、纪念中国与波兰建交60周年活动。

马尔沙维克的事业蒸蒸日上。这些翻译成波兰语的书籍,受到广大波兰民众的喜爱。他们通过母语更多地了解到中国五千年璀璨历史与文化,了解到正在经历改革开放当代中国人的故事。

马尔沙维克的朋友,波兰库亚瓦-滨海省副省长艾茨卡尔特、托伦市长扎莱斯基、哥白尼大学校长拉吉明斯基,以及库亚瓦-滨海省、托伦市的政治、经贸、文化艺术、科技、教育各界的朋友,也逐渐成为我们十分熟悉的好朋友。

在参加完马尔沙维克出版社创建二十周年庆典活动后,天色已暗。我同小程、他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宝宝,开车来到主人的家里。

马尔沙维克的家,住在托伦市郊的一个小镇。托伦市扎莱斯基市长夫妇、哥白尼大学校长拉吉明斯基、波兰文学家协会主席瓦夫什凯维奇,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波兰朋友,已经等候在那里。

马尔沙维克的夫人哈尼娜,一位天生丽质、优雅大方的中年女子。岁月好似没有在她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迹,依旧是那样秀丽端庄、温文尔雅。我们已是老熟人。她热情地与我们一一拥抱后,将我们让到主宾席,端来立顿红茶和鲜柠檬片,嘘寒问暖,关照有加。

小程的女儿宝宝不到六周岁,活泼乖巧、桃腮杏脸、笑靥如花。她随父母很小来到波兰,讲得一口流利的波兰语。加之她天生丽质,很有语言天赋,长了一张巧嘴,很快便成为晚宴中的小明星。

哈尼娜把她抱到一张椅子上,请她为大家唱首歌。只见她“镇定自若”地环顾一下在座的宾主,摆好“POSE”,用波兰语唱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波兰儿歌《洋娃娃与小熊跳舞》。

马尔沙维克和哈尼娜带头,随着她稚嫩、清爽、甜美的歌声,轻轻地打起拍节来。

她刚唱完歌,托伦市长扎莱斯基夫妇快步走向前来,紧紧地抱着宝宝,一面亲吻她红扑扑的小脸蛋,一面夸赞道,“布拉瓦(喝彩:好)!”夫妻二人与小明星相拥而坐,问长问短,好不喜欢。我迅速按下快门,记录下这一美好的瞬间。

当主人家的音响里传出节奏欢快的波兰玛祖卡舞曲时,宾主出双入对,随着舞曲翩翩起舞。穿着粉红色小连衣裙的宝宝,与马尔沙维克夫妇拉起手,翩然起舞 裙袂飞扬。好一派小外交家的风采。

席间,宾主开怀畅饮,欢悦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位宾客。

曲终。马尔沙维克坐到我的身旁,同我谈起他雄心勃勃的“发展蓝图”。

“我的出版社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现在已在波兰出版界独占鳌头。波兰已是欧洲同盟国。按照中国古人说的,只有天时、地利、人和,才能长盛不衰。我很想听听参赞先生有何高见。”

“你已同中国安徽出版集团和人民大学出版社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下一步是否可以同他们商谈创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我想,你们可以逐步探讨建立合资企业的路子。”我话音未落,马尔沙维克早已心领神会。

在马尔沙维克的积极推动下,在中国使馆的支持下,托伦大学与安徽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托伦市也与桂林市结为友好城市。

我离开波兰后,马尔沙维克曾多次率团访问人民大学出版社,精心挑选数十部介绍中国经济、政治领域的高端学术著作,译介给波兰读者;

马尔沙维克与安徽时代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创立了“时代-马尔沙维克集团”,通过资本输出的方式,实现了更深层次的合作与发展。

2011年,马尔沙维克被国务院新闻办正式聘为外籍出版专家;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为马尔沙维克颁发了“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作为一个出版人和媒体人的马尔沙维克,有着与哥白尼十分类似的聪明的“狡猾”;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正直淳朴的波兰人,他穿梭于波、中两国之间,传播着友谊的种子;他身处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之中,追寻着心中那份神圣的事业与理想,矢志不渝。

(作者:原波兰文化参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外宣专家丁海嘉)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