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知无远近 万里尚为邻

发布时间: 2015-12-03 11:57:53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丁海嘉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波兰 中国文化节 丁海嘉 文化 艺术 木偶剧

2008年4月中国广播民乐团访问波兰

2008年,春寒料峭。波兰广袤的大地还未从寒冷、漫长的冬季苏醒。如丝如雾的春雨,一场接着一场,消融着积雪。寒风吹落树枝上的残叶,依稀可以看到悄悄长出的新绿。寒意阵阵袭来,又是一个迟到的春季。

使馆接到波兰有关部门的通知,建议使馆工作人员尽量减少外出,因有一些“藏独组织”和社会团体要到使馆来举行示威游行,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使馆相继收到消息,在附近一些国家,境外“藏独分子”和不法分子,假借游行示威之名,冲闯中国驻外机构,攻击、破坏使领馆的建筑和设施,向馆内投掷砖石,攀爬馆舍、扯旗、纵火、涂污,对使馆人员威胁恐吓。一时间,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华沙一些不明真相的学生也被蛊惑起来。他们举着“雪山狮子旗”、扯着“西藏独立”的横幅标语,围着使馆驻地,擂着鼓、吹着号,用扩音喇叭呼喊着“声援西藏”的口号,气焰嚣张,甚嚣尘上,聒噪之声,不绝于耳。几日的喧嚣,惹得周围居民和住家向市政当局提出交涉,“扰民游行”嘎然而止。

令我最担心的是,来自北京中国广播民乐团的15位中国艺术家,正在波兰巡回演出。他们马上要到波兰凯尔采市,在那里参加该市举办的“中国文化节”活动,举办音乐会。

凯尔采市离华沙有两百多公里的车程。那里形势如何,是否能按中国民乐团与凯尔采市所预定的日程,如期举办音乐会?“中国文化节”活动还能不能顺利进行?

这时我想起要给凯尔采市副市长、我的朋友格鲁舍夫斯基打个电话。

我们初次相识,还是在上一年使馆举办的国庆招待会上。格鲁舍夫斯基同凯尔采市长鲁巴夫斯基一道出席了招待会。格鲁舍夫斯基讲得一口流利的俄语。他曾几次访问过中国,对中国璀璨的文化艺术兴趣浓厚、津津乐道,尤其对中医、中药和中医养生学十分推崇。

我们之间很快找到了共同语言。

“参赞先生,我们凯尔采市有很好的艺术演出和展览场地,正在筹划举办一次‘中国文化节’活动,请您帮我们找些好项目。”他宽额高颧、浓眉大眼,在近视镜后面,一双深褐色的眸子炯炯有神;他衣冠济济、彬彬有礼,是一个很有修养的谦谦君子。

凯尔采市位于波兰东南部,是圣十字省的首府,位于华沙与克拉科夫两大城市之间,斯尔尼卡河畔,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十分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在该市的辖区内有五大生态保护园区,拥有众多的博物馆、教堂和大学,也是波兰第二大会展中心城市。

听着格鲁舍夫斯基热情的介绍,我将出席国庆招待会的波兰朋友查理先生,以及使馆文化处的同事程杰请了过来。

我望着负责接待和组织巡回演出事宜的查理先生问道:“明年四月份中国广播民乐团来波兰巡回演出,我们是否考虑一下副市长先生的请求,在凯尔采市安排举办一场音乐会?”

“我们基金会已经把在凯尔采市举办音乐会安排到代表团的访问日程里,还准备同时举办中国彩灯展、猜灯谜、中国功夫、中国茶艺,以及一些与居民互动的文化活动。”查理先生笑眯眯地回答。

“我与格鲁舍夫斯基先生,还有鲁巴夫斯基市长,是多年的故交,怎么能把他们忘了呢?!”他用胳膊搂着格鲁舍夫斯基宽阔的肩膀,补充说。

“明年要在北京举行奥运会,我们这里有很不错的大型摄影展《北京欢迎你》、《和谐中国》,还有几部翻译成波兰文的中国电影,也可以考虑安排在‘中国文化节’时展播。”程杰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建议。

“我们今天的收获真不少!到时一定请你们到凯尔采做客,出席文化节活动。”格鲁舍夫斯基紧紧地握住我的手,期待与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

我们与格鲁舍夫斯基虽是初次见面,但谈得很投机,一见如故。

电话接通了,传来格鲁舍夫斯基的熟悉声音。

“参赞先生,我十分难过地向您通报,我们共同准备了几个月的‘中国文化节’活动很可能要搁浅。有些人想借机组织游行示威和抵制活动,我们要保障中国艺术家和市民的人身安全,我同鲁巴夫斯基市长正在紧急磋商。”他的声音中带着焦急与不安。

看来,这股阴冷的倒春寒来势如此凶猛,已经侵袭到广袤的波兰大地每个角落。

当我收到我的好友、中国广播艺术团副团长、波兰巡回演出代表团团长艾立群,已经率领15位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家到达凯尔采市的消息后,便与程杰一道驱车赶到该市。

昔日熙熙攘攘的步行街上,挂满了一串串精美的红宫灯笼,就像一排排跳动的红色音符。偌大的城市广场和街道上空无一人,死一般的沉寂,一片寒冬般的肃杀气氛。

在凯尔采市杰林斯基宫大厅里,查理先生早已等候多时。见到我们,出于礼节,他露出了依稀可见的微笑,十分无奈地对我说,“为了保障中国艺术家们的安全,市政府决定取消一切户外展示和互动活动,全力保障中国音乐会、图片展览,以及中国音乐家们与市音乐学院师生的交流活动。”

我同程杰在休息室,见到了艾立群团长和艺术家们,给他们带去了防身用的便携式“瓦斯罐”,还为他们做了一次“战前动员”。我对他们提出,只要有一个观众出席音乐会,就一定要拿出百分之百的热情举办好音乐会。

傍晚时分,我的波兰好朋友、该市市长鲁巴夫斯基、副市长格鲁舍夫斯基携夫人前来出席音乐会。见到我,格鲁舍夫斯基露出坚毅的目光,对我说,“涅别斯巴过依嚓,弗肖诺尔曼里诺!(俄语:请放心,一切正常!)”该市的观众也络绎不绝地来到音乐厅。一百人、两百人、三百人、四百人……,观众越聚越多。

音乐厅内,来自中国的音乐家们为波兰听众举办了首场“中国民乐音乐会”。具有浓郁中国音乐传统特点的唢呐曲《打枣》、板胡曲《秦腔牌子曲》、琵琶曲《十面埋伏》、二胡曲《二泉映月》、古筝曲《茉莉芬芳》,以及器乐合奏《瑶族舞曲》等国乐名曲,在中国艺术家的演绎下,曲曲扣人心弦,无不令人击节称赏。艺术家的精湛表演,给波兰听众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回忆。当波兰听众在听到中国艺术家用中国乐器演奏欢快的波兰乐曲《小杜鹃》时,激动得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在音乐会即将结束时,艺术家们还专门为波兰听众细心介绍了中国乐器、发声原理和演奏方法,细致地回答观众们感兴趣的问题。

当有的观众看到外形怪异的中国乐器笙时,禁不住好奇心,请中国艺术家再演奏一段曲子,试图弄清音乐家是怎样使笙演奏出如此美妙的曲子。

艾团长为了满足波兰观众的愿望,请我这位“门外汉”做个浅显易懂的解释。我走上舞台,对着麦克风说道,“在波兰的音乐厅和教堂里,其实都有这种乐器,但不叫笙,是你们最熟悉的‘欧尔甘’(波语:管风琴),不过,中国这个‘欧尔甘’,是可以捧在手里演奏的迷你‘欧尔甘’!”

我的话音未落,早已引得观众们哄堂大笑。坐席间的格鲁舍夫斯基会心地竖起大拇指,笑着对我称道,“这个解释精彩!”台上台下形成了相互交融的动人场面,使中国音乐会高潮迭起,似春雷,响彻在乌云密布、沉闷的空中,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音乐,一种无字的语言,把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心,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热烈而温馨的音乐会,早已把音乐厅外的严寒驱赶得无影无踪。

在巡回演出中,中国广播民乐团所到之处,受到当地波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保护,许多观众自发地站出来,向那些前来挑衅的藏独组织成员表示抗议;在音乐会结束后,主动留下来,帮助乐团搬运乐器和道具,十分感人。一路上,似乎随处可以见到格鲁舍夫斯基的身影。

在凯尔采的第二天,格鲁舍夫斯基请我们参观了市立木偶剧院。他把院长伊莲娜女士介绍给我,对我说,“剧院一直在为市里的孩子们准备排演一部中国古典题材的木偶剧,但苦于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希望能得到中国同行的帮助和支持。”他和伊莲娜女士对中国文化艺术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

“这要涉及到剧本、木偶造型、服饰、音乐和舞台美术等很多方面的问题。我建议你们考虑与中国木偶剧团对等互换,相互学习访问的方案。我来做这个‘红娘’。”我对他们说道。

很快,我这个“红娘”便说成了这门“亲事,”为双方传递“庚帖”。格鲁舍夫斯基与上海木偶剧团签署了互访协议书。

2008年十月下旬,格鲁舍夫斯基亲自率领凯尔采木偶艺术代表团,访问了上海木偶剧团,与中国的同行进行了切磋和交流。上海之行,给来自遥远波兰的客人留下美好和难以忘怀的深刻记忆。

2009年,九月金秋季节,阳光明媚,秋风送爽。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我邀请格鲁舍夫斯基和伊莲娜女士,出席在华沙王宫博物馆举办的《墨非墨—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展》。这个展览是庆祝波兰与新中国建交60周年而举行的“中国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

老朋友在华沙再次相聚,格鲁舍夫斯基显得格外兴奋。他喜不自禁,十分神秘地对我说,“我想请你十月中旬再次来凯尔采做客,我要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金秋季节,阳光温馨恬静,微风和煦轻柔,蓝天白云飘逸,田野色彩斑斓。中波两国木偶剧团的艺术家们欢聚在凯尔采市,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演出。

中国俗说得好,“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见到久别重逢的上海木偶剧团,见到我在捷克工作时便认识的代表团团长郑国芳,以及许多曾访问过捷克,参加过在布拉格和奥斯特拉发巡回演出的年轻演员,格外亲切。见到他们同波兰凯尔采市木偶剧院的同行们已经打得火热,亲密无间地进行技艺切磋,更是喜不自胜。

记得,《唐人小说》中有段故事。一位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月光下翻阅一本大书。韦固好奇地问他翻看的是什么书。老人回答说,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韦固又问老人那大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老人回答说:“装着红绳,用它去系少男少女的脚,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即使他们是相隔万里的异乡人,也一定会结为金銮,终成伉俪。”正所谓“千里姻缘一线牵”。

见到我这位“红娘”,作为“婆家人”的格鲁舍夫斯基分外笑容可掬,喜自心中生。我们一道在凯尔采观看两国艺术家们“喜结良缘”,为凯尔采的孩子们和观众们竟献技艺。

上海木偶剧团的艺术家们,在凯尔采市文化中心演出厅,演出了看家的经典剧目、木偶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国艺术家精湛的表演赢得了在场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凯尔采市市长鲁巴夫斯基也携夫人出席观看了演出。

该市两百多名小朋友在家长的陪同下,津津有味地观看了来自中国上海的木偶剧。一个个小木偶在中国艺术家们的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一招一式栩栩如生。

最让观众喜爱的还是活灵活现的孙悟空。木偶孙悟空不但会拉翎子、翻蟒袍;会上天入地、翻筋斗;还会使手中的金箍棒变得可长可短、可粗可细,挥动自如;打、揭、劈、盖,压、扫、穿、挑,无所不能。这些特技动作使观众看得应接不暇,扼腕称绝。

演出结束时,鲁巴夫斯基市长向上海的艺术家们表示衷心的祝贺。

人们簇拥到台后,爱不释手地抚摸、把玩制作精美的木偶,纷纷与中国艺术家和他们手中的木偶拍照留念,久久不肯离去。

格鲁舍夫斯基送我的“惊喜”,在中国民乐《渔舟唱晚》悠扬的旋律中,波兰演员们唱着《龙王的女儿》的主题歌,在凯尔采木偶剧院拉开了帷幕。

这台木偶剧,是以中国唐代的话本小说《柳毅传》为蓝本改编而成。木偶剧院伊莲娜女士亲自担任编剧和导演。

我对《柳毅传》略知一、二。话说唐贞观年间,秀才柳毅赴京应试,途经泾河畔,见一牧羊女悲啼。询问后方知,此女为洞庭龙女三公主,嫁给泾河小龙,遭受虐待。柳毅乃仗义为三公主传送家书,入海会见洞庭龙王。龙女的叔叔钱塘君惊悉侄女被囚,赶奔泾河,杀死泾河小龙,救回龙女。三公主得救后,深感柳毅传书之义,与父亲洞庭君化身渔家父女,同柳家邻里相处,与柳毅感情日笃,遂以真情相告。柳毅难辞,遂订齐眉之约,结为伉俪。

剧中除了中国传统的木偶表演,还穿插了大量的中国民间音乐、舞蹈、武术、皮影和杂技,配上现代声、光、电技术,再经过波兰演员创作演绎,别具一番韵味。

波兰演员自如地操纵着仗头木偶“柳毅”、“龙女”和带着京剧脸谱的“龙王”,一招一式是那样一丝不苟;“柳毅”向“龙女”行作揖礼,“龙女”向父王施万福礼,一举一动是那样的细致到位,招招式式,可圈可点。

坐在我后面的是中国木偶艺术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郑国芳。我们相识已有四、五年时间,第一次见面还是我在捷克工作时。那次,上海木偶剧团在布拉格国际木偶艺术节上,凭借木偶剧《春的畅想》精彩的演出,一举夺得了“最佳传统演出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边看边对我说,“这个剧目被波兰导演改编得非常好,我们(中国)内行看了都非常惊讶。剧目中融汇了中国传统的戏曲,包括杂技以及武术,而且他们对舞台空间的利用、多媒体的利用,跟传统的民族元素结合得很完美。我相信这个剧目波兰的孩子们一定非常喜欢!”

人们常用歇后语“洋人看戏-不懂”,来比喻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但在这里,聪明、执着的波兰艺术家不但“看懂了”中国戏,而且把中国戏演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博得全场孩子们的喜爱、观众们的满堂喝彩。

中国艺术家与波兰艺术家的联袂,真可称为“天作之合”。而木偶剧《龙王的女儿》则是两国艺术家相互学习、相互沟通、文化交流最好的艺术结晶。

我这个“红娘”和“婆家人”格鲁舍夫斯基怎能不乐见其成?!

(作者:原波兰文化参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外宣专家丁海嘉)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