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绘制绿色发展路线图 建立“三条红线”

发布时间: 2015-11-18 16:37:28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王振红  |  责任编辑: 王振红
关键词: 十三五 绿色发展 路线图 三条红线 杨多贵

 “十三五”规划建议将绿色发展列为下阶段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这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的首个五年规划,那么,绿色发展的内涵是什么?如何推进?如何分阶段、分目标实现绿色发展蓝图?如何让老百姓共享“绿色福利”呢?针对此,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多贵。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多贵

记者:“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绿色理念,您认为绿色发展的科学内涵是什么?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怎么来推进绿色发展?

杨多贵: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升级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是当代国家经济社会健康的本质内核,是表征国家发展健康与否的“指示器”。绿色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的生理代谢、运行机制和行为方式等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有利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国家发展不以降低环境承载能力、透支生态服务功能、危害人类健康和牺牲国民福祉为代价,而是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共生共赢。绿色发展主要体现为以绿色经济为特征的国民经济系统;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社会价值系统;以生态健旺为标志的人类生命支持系统;和以适应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系统。

“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绿色发展具体应该怎么做?我认为,从国家战略层面要建立起支撑绿色发展的“三条红线”;着力发展支撑绿色发展的“三大经济”。

记者: “三条红线”和 “三大经济”指的是什么呢?

杨多贵:要通过优化空间生产力布局和结构,来建立支撑绿色发展的“三条红线”。这“三条红线”是什么呢?就是国家生存保障红线、国家发展保障红线、国家生态保障红线。在我看来,生存保障红线是绿色发展之基,主要通过划定农业空间,农业发展格局等手段来实现;发展保障红线是绿色发展之源,主要通过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等手段来实现;生态保障红线是绿色发展之倚,主要通过划定生态空间保护红线,优化生态安全格局等手段来实现。

要通过重塑现有国民经济体系形态和结构,着力发展支撑绿色发展的“三大经济”,这就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我认为,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起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型的经济体系;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建立起清洁低碳、安全高效,适应气候变化的经济体系;要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建立起环境污染零排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济体系。

记者:“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绿色发展蓝图,您认为,如何分阶段、分目标实现这一宏伟蓝图?

杨多贵:我认为,中国梦是一个“绿色梦”,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绿色复兴,必须要分阶段、分目标,绘制具体实施绿色发展的“路线图”,有序迈向“三个零”目标,这就是:到2025年,实现资源消耗“零增长”;到2035年,实现生态占用“零赤字”;到2050年,实现环境污染“零排放”。

首先,力争到2025年,实现资源消耗的“零增长”。要优先实现不可再生能源、水资源、耕地三大核心资源消耗的“零增长”,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彻底脱钩,也就是说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增加,资源消耗呈现“零增长”或“负增长”,通过利用较少的资源,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四倍、乃至十倍的跃进。当前第三工业革命、互联网+等为特征的创新驱动发展,为我国实现资源和能源消耗速率“零增长”创造了先决条件;促进绿色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政策和措施,为中国早日实现资源消耗“零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力争到2040年,实现生态占用“零赤字”。要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绿色财富”价值观,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把保障生态健康摆在突出位置,把保障生态服务实现“零赤字”作为优先目标,努力实现国家生态服务价值随着国家财富的增长而保值、增值,实现由被动的生态治理到主动的生态修复,实现由严峻的生态赤字到丰裕的生态盈余的根本转变。

第三,力争到2050年,实现环境污染“零排放”。就是要按照自然法则对经济社会系统进行革命性的重组和调整,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生态经济,使之变为绿色的、环境友好型的,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完全循环利用,从而不给大气,水体和土壤遗留任何废弃物,最终实现国家经济环境代谢的“零排放”、“零污染”。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记者:“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有哪些具体的制度上的创新和突破呢?

杨多贵: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我认为,有四大制度上的突破性创新:

一是明确提出了建立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近年国家陆续出台了“最严格环保法”、“最严格水治理”等多项措施,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环保部门权力太小”,无法有效执行法律法规。《建议》明确提出“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这是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来,主要是加强地方,尤其是市、县环境的监管,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准确获取环境数据等问题。

二是提出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的初始分配制度。《建议》提出了用市场价格的手段,推动资源利用率提高,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这是要用市场价格的手段,让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人付出代价,让绿色发展赢得效益、得到实惠。

三是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建议》提出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双控行动是一项硬措施,这项工作做好了,既能节约能源和水土资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也能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绿色水平。

四是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绿色发展需要金融结合,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绿色发展。还要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期间绿色金融改革重点任务,推动重点领域实现优先突破,如建设绿色银行、发展绿色债券、建立绿色基金等。

记者:“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生态环境正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瓶颈,您认为,中国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如何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杨多贵:环境就是民生、生态就是财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应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揺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

绿色发展,要坚持绿色共享理念,要让全体人民同共分享“绿色福利”。

目前,生态环境质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瓶颈,要实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总体改善的目标,未来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补欠账与补短板的双重机遇期,需要更大的环境保护力度,更多的资源投入和更强的治理能力,保护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严守生态底线,保障自然资本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以“生态红利”释放“绿色福利”,让全体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分享“绿色福利”,实现绿色福利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正。

记者:您刚才提到,让老百姓都能分享“绿色福利”,那么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给国际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杨多贵:建设“美丽中国”,也可以让世界共享中国绿色发展福利。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华文明具有输出发展红利的特质,中国越发展,中国越繁荣,中国越美丽,输出的和平、和谐、绿色因素就越多,带给世界的发展机遇、发展红利、绿色福利就越多。

中国倡议发起的“一带一路”是为增进全人类福祉、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一项公共性、奠基性工程,其中,让世界共享中国绿色发展福利就是核心要义之一。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中国输出的不是过剩的、高污染的产能,而是绿色产能、清洁产能、低碳产能;中国输出的是绿色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以高铁为代表的绿色制造,以核电为代表的绿色能源,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慧制造,以跨境电商为为代表的现代服务经济,以生态工业园为代表的绿色集群经济等,这些为“一带一路”后发国家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陷阱,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条件和保障。

另外,《建议》中明确提出“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反映了中国积极主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的大国责任和担当。(记者王振红)

返回顶部